笔趣阁

69书吧>张岪与木心 书好词好句 > 第55页(第1页)

第55页(第1页)

  《周刊》:就是开始说的错位,包括地域和时间上的。

  陈丹青:你告诉我,可有另外一个人,七十九岁了,才在中国出版第一本书?陶渊明埋没几百年,曹雪芹生前无闻,但那是前传播时代,今天是手机时代,微博时代,阿狗阿猫都有粉丝。

  《周刊》:一群画家,在纽约,让木心来讲世界文学,是你们需要文学史这个养分,还是需要木心?

  陈丹青:就是想听木心说话,他也乐意我们在听。每堂课都很安静,听他缓缓地讲,休息时,我和木心到外面去抽烟。

  《周刊》:我想接着刚才说的无产阶级文艺。因为现在的传媒,比如《南方周末》《周刊》等,其实还属于无产阶级文艺范畴。

  陈丹青:当然属于。所谓“无产阶级文艺”

,是指前三十年累积的、前三十年培养的人,开始在后三十年写东西,语言、思路、人格,甚至激情模式,根子是前三十年。即便弄当代艺术、实验小说、前卫作品,但语言系统,感受方式,对整个文化的理解,很难摆脱前三十年的塑造,我自己也一样。

  木心说:“他们有他们的整体性。”

这个整体性从来就在。

  《周刊》:就像电影一定要有主题性,要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等等。要分析一篇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艺术特点是什么。很多杂志的选题就是语言暴力。

  陈丹青:没那么严重,也没那么简单。近三十年,所有文艺人都想突破,都汲取东西,但是内里的教条,全部在,管束也都在,种种扭动挣扎,怪姿势,看过去像是创,或者,以为在创。

  《周刊》:在这个大语境下,我们理解木心肯定是生问题的。

  陈丹青:但他和我们都用汉语写作呀。

  《周刊》:我想知道,木心有过一个“杀死木心”

的阶段么?还是他一直都这样的木心。

  陈丹青:他的狱中手稿有五段被解读表了,收在二月的《温故——木心纪念专号》中。你去看看,“文革”

中他就这么写了。可惜现在找不到他更早期的稿子。这不是一夜间可改变的。

  木心对五四从未满意过。他不漏掉西方一战二战前后的作家,但他没有单上一课专讲五四文学。

  他在乎文体,在乎天分。照他说法,五四后,一个鲁迅,一个张爱玲。我问沈从文怎样?他说:“好的,很会写的,聊备一格。”

这话其实中肯,“聊备一格”

不是贬义。可你现在如果说沈从文不怎么样,那还得了?木心还很喜欢汪曾祺的一篇《陈小手》,特意给我看,说是写来“游刃有余”

  他顶喜欢的作家是高阳,专门推荐我看,杨乃武小白菜之类。我通宵读了,他好开心——木心喜欢高阳,是一个讯息。眼下爱木心的青年写起他,十之八九理解成如何唯美、然,我读了不舒服,太花枝招展了,是在讲年轻人自己的文学幻觉。木心的味,那种质直的、带咸味的、南货店式的、老辣皮实的一面,年轻人没反应。

  聊备一格的所谓“格”

,好比菜式,冷盘、热炒、红烧、清蒸……可怜中国“聊备一格”

者太少了,要是有一格一格好多格,好多层次,好多类别,其中有个木心,我们谈他就顺多了。

  《周刊》:刚才讲到离线状态,现在的人如果处于不在场,不在线状态,就恐慌。但出现了木心这么个不在场的人。近距离远距离观察木心,我们在这么大信息量的空间,会觉得有这个人我们不知道,这也是否导致我们误读木心?

  陈丹青:出现了,你不认得,知道了,冷笑热骂。除了青年,中年人几个在乎?一次办活动,有个六〇后公知当面对我说:“老陈你推荐那个木心,不行啊,根本没法看!”

  你知道,木心书刚出,三联的朱伟立即作文贬斥。

  还有若干五〇后当代英雄。去年木心刚死,大约听说这件事舆论有点动静吧,美术界理论名家彭德先生就摆出一副公允面孔,著文辨正,兼带教训我,题目是“木心:大师中的大师?”

,上来就生造我从没说过的话——照鲁迅说法,先给你涂个花脸——然后说,木心博学,不过是从民国《万有文库》来的。

  我真叫悔不迭,早知道去弄套《万有文库》,我不也成木心了吗。

  你说信息量太大,容易错过,你以为英雄好汉粗心吗?彼此细细盯着呢。出面嘲骂算老实的,阴暗的角儿,默不吱声。“文革”

后,八十年代,大家倒是蛮真心的,醒过来,忽然现咱们还有沈从文、张爱玲、钱锺书……都不知道,大热,大谈。再后来就拼命找,一会儿找出一个,一会儿找出一个,陈寅恪啊,顾准啊,张中行啊,我回国时正在大谈季羡林、文怀沙、王世襄。

  《周刊》:这种寻找,打捞,是我们被唤起了主动性么?

  陈丹青:正相反,我们这才明白几代人多么被动。我们是没有记忆的群体。八十年代开始翻箱倒柜——沈从文等等曾经是名作家,生生给埋了,再挖出来——好了,现在大概搜光了,你很难找到一个人,从清末到一九四九年,我们完全不知道的。

  重要的不是找老人,而是寻找被切断的来源,找到我们自己的方位。

  《周刊》:这也是当今时代的病啊,怀疑一切,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看一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