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圣人请卸妆PDF百度 > 第13页(第1页)

第13页(第1页)

  提到自己3o岁出头,功名未成,一贫如洗,慈父过世,唯一的儿子又早夭,人生进入四大皆空的凄惨境地,郑板桥盯着天花板,拼命把眼泪逼回去。据统计,这个时段瞬间收视率创了全国第一。这个国家,对苦情戏一贯饥渴,大抵是对看别人倒霉这件事上瘾吧。

  利用自己的卑微出身和坎坷经历造势,这是郑板桥的强项。他细细剖白自己如何在逆境中磨练艺术技巧,画梅兰竹石时独创性地表达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的气节和风骨,强调艺术最重要在于真,要有“真气、真、真意”

。他以杜甫自居,讲了几个自己如何关心民间疾苦的段子,痛斥大清社会贫富悬殊、官商勾结,愤然批判艺术圈媚俗、巴结权贵、谄媚逢迎的习气。

  在场观众鼓掌鼓掌,颇为他的励志故事和伟大情操所打动。如同他们在东方、疯狂英语或者安利,被台上穷光蛋如何出人头地的演讲所打动一样。

  康乾盛世,郑板桥是少有的涉及民间疾苦的诗人,哪怕他的诗才至多也是二流,但胜在立意讨喜——文艺批评不早就约等于政治批评了嘛。而他在山东做官十年,经常策划点杀富济贫、让和尚尼姑结婚、开粮仓救济灾民等轰动性的“极左”

案例,民间声誉不低。哪怕他61岁时被罢官,据考证竟然有“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和“以进士选范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又如故,为上官呵斥”

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版本,但这丝毫不会妨碍他勤政爱民的形象广为流传。

  郑板桥从此成为清朝三好艺术家代言人。后世批评家需要做的,无非是把这样已经盖棺论定的圣人型知识分子,再接再厉地拔高,务必让他不食人间烟火,脱离牛顿第一定律,神一般悬浮在空中,接受绵延不绝又毫无意的表彰。

  郑板桥志得意满地下了《艺术人生》,眼角还残留着些许泪痕呢,下一秒,就去扬州当红夜总会开庆功派对了。到场的除了一批热门艺术家、画廊老板、书商之外,重量级的嘉宾当然是几位地方要员和扬州盐商。郑板桥熟练地答谢政商名流赏脸捧场,对大家恭贺他上完ccTV之后身价必定暴涨而飘飘然,趁着酒意摸了在场美貌书童的屁股一把。

  2

  礼义廉耻先生今天不上班

  一个人生大半时候靠卖画为生的艺术家,时不时表一些蔑视权贵的时髦言论,他假装忘了,这些权贵就是他的大客户、大买家,没有他们,郑板桥基本上就是nothing。

  那个时候,没有柏金包、迈巴赫和梵克雅宝,有钱人往往用名贵书画来彰显自己与穷鬼的差异。而很多艺术家被当成二奶、家妓一样养来充门面。有钱人的标志就是,不用去美术馆,因为家里的墙壁上24小时滚动搞画展,还可以随时请艺术家现场作画;也不用去夜总会,因为家里就有天上人间。

  郑板桥一开始是看不起装饰性艺术家这种“下流”

角色,人家和所有传统知识分子一样,志向远大,希望学而优则仕,但天资和运气的双重局限,让他“沦为”

打工阶层,离开老家江苏兴化,去豪华大都市扬州寻找生存机会。

  当时之扬州相当于2o世纪8o年代之深圳。全国青年都携带淘金梦和达梦集中在这里,排队等待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晕。郑板桥也不例外。对于文艺青年而言,官府入幕、书院任教或者当豪门清客,都是不错的职业规划,可惜郑板桥一无显赫背景、二无高学历,三无出色技艺,重点是长得还丑,真是祸不单行,只好寄住在天宁寺愤世嫉俗。幸好结识了混得不错的同乡——宫廷画家李鱓,又认识了同性恋画家金农,跟着他们出入于茶社青楼,在艺术圈好歹混个脸熟。

  一件颇具悬疑的事情是,几年之后,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个安徽商人程羽宸,自称是郑板桥的铁杆粉丝,脑袋被门夹了,豪赠他黄金千两,为偶像一洗穷愁。千两黄金是个什么概念?郑板桥名气最大时,画一幅扇面才赚碎银五钱。郑板桥真是走了狗屎运,了这横财,精心备考,以44岁高龄中了进士。这下总能有个一官半职了吧?no!关系没打通。郑板桥采取了两种上位路线,第一,当你一无所有时,必须摆出摇滚范儿,表演自己看不惯这世界。第二,找高官引荐,以期谋个官职。他写了大把谄媚之作,比如《上江南大方伯晏老夫子》、《谢大中丞尹年伯赠帛》、《读昌黎上宰相书因呈执政》、《送都转运卢公四》……最牛逼的地方在于,郑板桥讴歌权贵时,不吝动用世上最重磅的褒义词。为求得江浙政商领袖人物卢见曾的青睐,郑板桥把这个被袁枚称作“卢矮子”

的官场文艺爱好者比作李白、杜甫、王昌龄三大家,还嫌感情色彩不够浓烈,继续对卢的家族做出无边无际的盛赞,最后以退为进,自称“吹嘘更不劳前辈,从此江南一顽梗”

,堪称机关算尽。可惜这种肉麻吹捧信卢矮子见得多了,加上卢自己也卷入一场大型政治风波,无暇顾及郑板桥。

  哀怨之余,郑板桥百折不挠,试图结识更有力的豪门人物。这一次逮到大鱼了——乾隆的叔父、慎郡王允禧,这位年仅二十多岁的王爷,脑袋也被门夹了,不知道看上郑板桥哪点(难道是恋父情结?总不会是大叔控,口味也太重了),为他举荐了官职——去山东当知县。潦倒多年的流浪画家,被闲置了6年的过期进士,终于近距离见到乌纱帽长什么样子,对王爷感激涕零,恨不能以身相许。这次,郑板桥了狠,大手出动杜甫、韩愈、王维、杜牧、韦应物五位唐朝大师和一位宋代名将岳飞这样的豪华阵容来歌颂对方。事实上,中国是个应酬大国,“交口称赞”

自古就是文化风俗。你写了诗交口称赞;你画了画交口称赞;你拍了电影更是交口称赞,交口忙了几千年,堪称旷世劳模。文人诗集文集之中心思想就是吹捧与互相吹捧,大家比的就是谁夸人时更不要脸。郑板桥这样干得很欢,却又经常站出来,以上帝姿态大肆批判,说什么“近世诗家题目,满纸人名……其题如此,其诗可知,其诗如此,其人品又可知”

,全然忘了自己也是吹捧界达人。有几个人在批判别人的时候认真自省过?郑板桥的优势在于,他比普通人更健忘。可见健忘症也是个好品质,有助于人类虚伪的时候更加理直气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