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笔趣阁 > 第二十六章(第1页)

第二十六章(第1页)

下一个,茅元仪,一位由于明末激烈的官场争斗,而一生写满了壮志难酬和意难平的明朝官员。

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明末守边将领及文学家,是嘉靖年间大名兵备副使茅坤之孙。其家学渊源深厚,平素喜读史书喜谈兵,且熟知军务,素有报国之志。

明末,辽东战火纷飞,明军却战斗力低下,屡吃败仗。由于忧心边事,茅元仪刻苦钻研历代兵法理论,花费十五年时间辑成兵书《武备志》。

-

明·嘉靖时期

年纪不大的茅坤内心升起新奇的感觉:“是,我的孙子?”

-

明·崇祯时期

茅元仪,这不是前段时间来找过朕的那个大臣吗?朕还把他留下了!

朱由检大喜。

原本在历史上茅元仪这次是没有被启用的,但由于光幕的影响,朱由检做事更加谨慎,当茅元仪来进呈《武备志》时他并没有因其对朝廷军备上的尖锐批评而生气,反倒是把人留了下来。

《武备志》是继宋朝《武经总要》之后涉及面最广的一部百科全书式兵书。其内容不仅包含了作者茅元仪精辟的军事思想观点,还保存了不少古代军事资料,尤其是收录了《郑和航海图》《航海天文图》以及明代罕见的舰船兵器和火器。这些内容为后世研究古代军事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故《武备志》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在当时,《武备志》的刊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末重文轻武、将军不知兵法韬略、武备废弛的状况。

但我们都知道,由于明末激烈的官场争斗,茅元仪的一生也是写满了壮志难酬和意难平。

嬴政刘邦刘彻李世民:又是一本我们很想要的书,可惜,还是看不见摸不着。

朱由检松了一口气,看来这次他的选择没有出错。

面对强大的外敌,军事上的人才真的不可或缺。

清乾隆年间,由于《武备志》中多处出现“不敬之语”

,官方将其列入《违碍书目》,下令毁禁。后出版商对其进行修正处理,并重新推出新版《武备志》,使得该书不仅在清朝再次广为流传,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欧洲,出现了多种翻刻本。

熟悉的清朝,熟悉的禁毁。

茅元仪:完全不感到意外,作为明朝的臣民,我对自己国家的敌人没好话不是很正常吗?

接着是王锡阐。这是一个跟前面几位大佬相比,显得稍微有点特殊的明朝学者。王锡阐出生于崇祯元年,前面几位独当一面的时候,他还是个奶娃娃呢。

王锡阐生于吴江县一个贫困潦倒的农民家中,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基本所有知识都要靠自学,但他又极具天资,在艰难的乱世中自学成才。

吴江县的一个小乡村

已经想好要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取名为王锡阐的王父惊呆了。

这个王锡阐,不会就是他的儿子吧?

王锡阐十七岁那年,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的老歪脖子树上,明朝灭亡。身居穷乡僻壤的王锡阐得知此消息后十分悲恸,试图以身殉国。他一开始准备上吊,未遂;接着跳河自尽,却因被人救起而没能死成。于是他又琢磨了一下,决定誓死绝食,这可吓坏了他的父母。经多次劝说无果后,他的父亲忍不住威胁道:“你小子胆敢饿死自己,咱们全家就一起死!”

王锡阐这才勉强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此人乃是忠义之士!”

朱由检出言赞道。虽然“老歪脖子树”

这几个字有点刺眼,但这并不能影响他心中的感动之情。

另一个时空,还活着的朱由校一边为大明能有此忠义之人而动容,一边对着“老歪脖子树”

这个词发愁。要不以后别让五弟靠近树了吧?他想。

虽然自杀未遂,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从此伴随着王锡阐的一生。

对明朝的长期怀念使王锡阐性格孤僻,难以与人相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与人相见,终日缄默”

。但如果你要跟他谈论反清复明和天文历法等话题,他又会变得口若悬河,“纵横不穷”

。他坚持只穿明朝衣服,在各种场合,他都不使用清朝年号,写字时也坚持只写明朝的篆体式楷书,让普通人难以读懂,以至很难与他进行学术交流。

王锡阐一直有一个梦想,即是等反清复明成功时,他要为光复后的“新明朝”

奉献一部最精准的新历法。为此,他穷尽毕生心血著成了一部《晓庵新法》。

《晓庵新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真正中西合璧的新历法,达到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最高水平。由于科研成就的突出,王锡阐获得了同时代权威学者的最高评价。他与当时北方的历算名家薛凤祚一起被并称为“南王北薛”

。明末清初“三大儒”

之一的顾炎武曾专门撰文赞扬王锡阐“学究天人,确乎不拔”

。清朝权威天文学家梅文鼎也高度评价《晓庵新法》是“历学至今之大著”

-

南宋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算是‘遗民泪尽胡尘’里了吧?”

看完王锡阐的人生经历,陆游感到十分唏嘘。

-

明·崇祯时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