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浊扬清,此物甚好。”
书房里,祖父浑厚的声音,厨房也能听得清晰。
原本苏笙笙拉过一条线,是给四姐的。
没想到,祖父也喜欢网上冲浪。
知道这东西没有署名,也不会暴露地址,祖父可算能畅谈文史。
当然,这东西出来,都是在孙女名下,苏老太爷并不说些违禁话题。
只是交流苏笙笙说的那个杂交水稻,想要弄出一个试验田,请教有关种田的农夫。
当然,大伯和几个哥哥,也都在上面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论诗的论诗,做赋的做赋。
为了避开干扰,他们还进行了分配。
把时间段划得干净利落,互不干涉。
见祖父精神焕,再不颓唐,苏笙笙也是打心里高兴。
这还只是在谢玄封地的范围,就有了不小的回应,可见百姓们也精神无着。
这个朝代,精神食粮太少,文娱更少。
苏笙笙当然没放过赚钱的机会,也会打打广告位招商。
还别说,谢玄封地的人,也是十分富庶的。
总之,这东西一个是新鲜,一个是神奇,引得人们猎奇的心理,想来看个究竟。
虽然铺设不过几日,但也收入不少。
加上逢年过节的,总有想串门,又没法一日都看过的。
所以,已经在封地铺设好的电报,就一直没怎么停过。
短的呢,就问个好,长的呢,就等着时段互相交流。
可是把电报员给忙坏了。
对于女儿非要跟女婿明算账的举动,一直不理解的李氏,见到流水的银子才明白。
女儿说靠自己也可以的话,是实在话。
要在一年之内,赚到1oo万金锭,折合到每天就是两万七千两银子,这原本是想都不敢想的。
可这天堑关数十万百姓,两文就可拍一次电报,这还没算女婿的封地百姓。
短短三日,就赚了三万两。
总之,李氏这次是心终于稳当放下了。
因为不是军用,所以传输未加密。
而有线电报在传输过程中并不直接以文字形式存在,但可以通过相应的解码和解调技术,在接收端直接以文字呈现。
虽然苏笙笙急需启动资金,但初期的通信通道,是无法负荷这么多人的交互的。
即便她能增加电报机数量,来缓解压力,可培训的人员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她只对本地和谢玄封地的百姓优惠。
至于外地的,自然要提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