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的政权机构和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史,都由诸侯王自已任命。
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和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
汉代的地方制度就是郡县制度和诸侯王国并行,形成了汉初奇特的“郡国制”
。
在经济制度上,重新恢复和发展秦时的封建土地制度、编户制度和赋役制度。
此外,为维护其统治,还承认自耕农民即小农的经济地位,并给予登籍造册。
(这是刘髆前面提及的在单父(单县)、郜城(成武)有一个善用流民和游侠的大计划的政策来源,后面会详细提及刘贺的推进过程,贺称之为“新村建设计划”
)
但在向汉廷申报新增户籍时,则采取少报、不报、延报或缓报,故一个新的户籍上报到中央,可能是几年后的事情。
取得昌邑国国籍则可享受国民待遇,不影响其经济利益和各方面的生活地位。
郡国每年要向中央上计簿,计簿就是各项统计表册,也就是地方的行政成绩。
一切财政、经济、教育、刑事、民事、盗贼、灾荒,包括上面提及的户籍情况,每年有一个簿子,分项分类,在九、十月间呈报到中央,这叫做上计。
中央特派专员到地方来调查的叫刺史,搞定这个刺史就可以相安无事了。
这些刺史,上属于御史丞,可称之为部刺史。
皇宫里还有十五个侍御史,专事劾奏中央乃及皇宫里的一切事情。
部刺史和侍御史的意见,都报告到副宰相御史大夫,副宰相再报告宰相。
副宰相所辅助宰相的,便是这一个监察的责任。
贺儿,你若能继承大统,要重视御史监察工作,广听意见,偏听则明,这是一个好皇帝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军事制度上,也是沿袭秦朝的建制,把全国的常备军集中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之下。
汉军以五人为一伍,置伍长,两伍为一什,设什长。五十人设都伯,百人则设百人长,两个百人队为一曲,由牙门将、骑督统领。五曲为一部,由别部司马管辖。这是汉军的基础建制。
在中央,设立南军和北军,作为防卫京城、由中央直接掌握的常备军。南军由卫尉统率,主要职责是保卫皇宫;北军由中尉统率,主要职责是卫戍京师。
后来为了加强长安的卫戍力量,到汉武帝时期不仅增设了一个叫“期门”
的禁卫组织,称之为期门军。后来又增设羽林军,虽隶属南军,但实际上为皇帝所直接掌控。
这是离皇帝最近的禁卫军和卫戍力量,基本上是皇帝最亲信之人作为两禁卫军的统率。
并改组北军,将原来统管北军的中尉改称“执金吾”
,令其专管长安城的治安,剥夺了其对北军的控制。
原中尉属官,主管北军营垒的中磊升为中磊校尉,掌管北军营垒。
还增设了屯骑校尉(掌训练骑兵作战)、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之屯兵)、越骑校尉(掌由东瓯、闽越、南越三地降汉士卒建成的部队)、长水校尉(掌屯驻在长水及宣曲的降汉匈奴骑兵)、
胡骑校尉(掌屯驻在池阳的降汉匈奴骑兵)、射声校尉(掌弓弩部队)、虎贲校尉(掌战车部队)。
八校尉直接听命于皇帝,互不统属,因此军权都被八校尉分割。
此外,为了防备八校尉拥兵自重,皇帝又派出监军使者(又称监军御史)常驻北军营中。
凡调动北军的人,必须持有朝廷颁发的符节交监军使者查验。
另外北军八校尉有尉丞、尉司马,校尉秩比两千石,位高权重。
由专门一个校尉来统帅训练相对的独立的军队,比起以前由一个将军大权独揽,是一种进步。
而且这些禁卫军不再是普遍征兵制的义务兵,而是以军事素养被招募来的雇佣军,北军八校尉的出现标志着军队向着职业化发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规模、成建制的职业军团。
这也意味着西汉王朝军事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职业军人出现在战场,以良家子为主的原北军制度走向了黄昏。
由于北军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掌握了皇权,也就相当于掌握了禁卫军。
除了由中央直接掌握的这两支强大的常备军外,地方郡国还有经常训练的预备军。
山地或少马的地方多步兵,称为“材官”
;平地或多马的地方多骑兵,称为“车骑”
;近水的地区多训练水军,称为“楼船”
。
刘髆特别交待刘贺,因昌邑国平原居多,宜多训练车骑。
且骑兵可快速进击长安。
但应作为不上报汉廷的预备军,屯兵于民,此在单父(单县)、郜城(成武)善用流民和游侠的大计划中有详细方案,目前规模已达八千人,计划是两万人,不包括在昌邑国之外的死士和其他力量;
刘髆叮嘱刘贺要训练出一支像霍去病将军那样以快为名、直取匈奴狼胥山的昌邑铁骑。
若不得已需要起兵进击长安,则应派昌邑铁骑快速占领荥阳。
刘髆一再强调荥阳非常重要,一旦能占领荥阳,则长安门户可开之,退亦可保昌邑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