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国家出台新规定之前,那么电站的设备和物资的采购话语权里面,设计院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那么,在设计图纸不能涉及具体产品和厂家的规定之后,设计院的话语权几乎就等于零了。
只要稍微有些常识的人就能想明白这里面巨大的差异。
林明还没有从公司那里听到过关于设计院这种话语权变化的只言片语。可能是他刚开始接触市场,所以领导们没有同他谈起过。但他更觉得是领导们还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巨大的差异。
谢工因为身处其间,所以才会如此敏感。
当然,谢工可能不是察觉出这种变化的第一人,但一定是第一个和他说起这个变化的人。
本来从他的角度来看,设计室的三产公司是合作建立办事处的第一选择。
这里面当然有他的小九九,在他的认知里,一直觉得做生意得学会双赢。
譬如说开拓西南市场,以他的能力,肯定也能够赤手空拳打出一份份额来。
但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这就有一个时间成本的问题。
为什么他接受和当地的公司合作建立办事处?其实也是基于这种思想。
他要借助当地公司的人脉资源,对方要借助他的产品和公司的影响力,一定要双赢才可以。
对方要通过和公司的合作,赚钱;公司也要通过和当地公司的合作,打入市场,获得盈利。
只有这样,事情才可能做的长远。
当然,双赢未必都是金钱方面,也可能是提升形象,地位上升,获得认可等等!
为什么之前他否定了宝乐公司?
就是因为宝乐公司只想获得公司的投入,而没有给他看到投入之后获得回报的可能性,或者说这种可能性在他认为很低。
他本来打算说服谢工,以某种方式和公司进行合作。
其实就是看中了谢工等人的影响力。当然,这种影响力其实就是因为设计院的影响力在背书。
如果设计院的话语权消失了,那谢工等人的影响力呢?
在一定的范围以内,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因为惯性,还会有一定的延续。但是以后,恐怕就会慢慢消散。
他还没有参加过招标会,但是去年在编写投标文件时,是仔细研究过招标文件的。那时候有些难以理解的词,现在突然豁然开朗了。
什么厂内验收、什么设计联络会,什么商务标、技术标,什么专家小组、评标小组等等字眼,立马和谢工说的变化对应上了。
他在编写投标文件时,只是以为是合同形式的一种变化而已。现在看来,这是国家对于电力建设方面的一种全方位的变化。
当然,那时候他并不了解其他行业,所以只能想到电力建设方面。
他有些佩服谢工了!
也终于明白谢工一而再再而三的让他过来谈些事情的原因。
如果他理解的没有错的话,谢工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不是来自于设计院的那一份工资,而是主要来自于三产提供的那一份收入。
这倒不是他有多么精明,而是当时很多单位都是这么做的。基本工资由单位出,更多的奖金也好分红也罢,来自于各自的三产单位。
谢工一定是从那个规定出台之后,意识到了他们那个三产公司生存的压力,所以才想到要找一个合适的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