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她的同意之后,他提前来到咖啡馆做了充分的准备,在那间公园前的咖啡馆里,她欣然赴约了。她依旧是一袭长裙,她修长的身材无懈可击,加上那无可匹敌的容貌,可谓倾城倾国。那时艳阳高照,何编辑正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等她,两人素昧谋面,对彼此毫无了解。他十分期待与这位作者的见面,但在他的想象中,大凡有才的女子,在容貌上几无过人之处。
不多久,他现咖啡馆内的男孩纷纷往窗外看去,他还以为是何等重要的人物降临,便循着众人的眼光往外看去。那一看,令他目眩神迷,只见一位白衣女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款款而来,犹如从太阳中走出的女神。那一袭微卷的黑色长,如倾泻的瀑布垂于双肩。她虽然脚步轻盈,但是那“瀑布”
的轰响已经敲击着众人的心扉。他暗自叹道“的确是位重要的‘人物’。”
由于他事先已经告诉她座号,因而只见她径自朝自己走来,他紧张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她来到他面前,柔声问道“您可是何编辑?”
他急忙站起身来,连连点头道“正是正是,快请坐!”
当她落座,四周的男孩无不对何编辑投来歆慕的目光。
周晓芸倒是爽快,自我介绍道“若曦是我的笔名,我的真名叫周晓芸,很高兴认识您,编辑先生。”
他现在已经定下神来,他说道“我叫何秋子,拜读了姑娘的大作,如沐春风,今日一见,果然人如其文,幸会幸会!”
何编辑正是“青年茶社”
的何秋子,周晓芸现,此人谈吐风雅,睿智过人,他器宇轩昂,浓眉大眼,高鼻梁,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看上去十分年轻,已是一名资深编辑。两人聊得十分投机,周晓芸的眼中不觉流露出几分钦慕之情,极少有男人能得到她这种目光的眷顾。
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不过何秋子的阅历要远比周晓芸丰富,她自认为读书甚多,但是在他面前,才现自己的学识和见闻真是浅薄得可怜。何秋子对她的文采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大加赞赏,同时也给了她一些指点。两人就此结缘,往后的日子,他们经常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聚在一起交流,打得异常火热,不过还远未到谈情说爱的地步。
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何秋子时常会提起“青年茶社”
的朋友们,除了他们的精神领袖6锋外,他还重点提及一位勇敢的少年,但他并未说出少年的名字,只是说“他曾救过我们的命,是我们永远的朋友,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周晓芸也常常提起自己的一个好友,两人一起长大,他才华横溢,是一个绘画天才。但他们都没有想到所提及的竟然是同一个人。
对于何秋子的出现,天昊并不知晓,自从北京失散之后,他就很少和“青年茶社”
的朋友们联系过,唯一还联系的人是秦仪。
何秋子是周晓芸的第一个读者,她的处女作正是在他的见证下诞生。两人从此过从甚密,视彼此为知己。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她,他有着崇高的理想,以振兴民族文学为己任,时刻思索着中华文学乃至中华文化的未来。在他看来,如今的文坛可谓万马齐喑,与这个世纪初叶的文学成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振兴文学,是每一位作家的天职和使命。伟大的文学产生于革命斗争,产生于社会生活实践中。他希望能够起一场文学上的革新运动,从而迎接文坛上又一个崭新的春天。
为此,他四处奔走,结交了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将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宣传。他的想法招来不少人的嘲讽,他们讥讽他不切实际,不考虑时代背景,盲目蛮干,空有一腔热情,到头来只会一是无成,这些嘲讽者中,不乏文坛上的资深人物,自认为学富五车,对于年轻人大胆的想法,非但不予鼓励,反而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前辈提携晚辈,共同推动文艺事业,此乃文者之道也,但是这些老骨头,处处表现得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何秋子很难找到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举起文艺运动的大旗。但是他的想法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这些人中,很多人是初涉文坛,充满激情,胸怀壮志,渴望干出一番事业。何秋子接触了不同的文艺力量,最终决定依靠青年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何秋子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周晓芸,希望她也能加入其中,周晓芸欣然应允,很快,她就在何秋子的引荐之下认识许多新的文艺界同仁,她的加入,如同一股春风吹拂大地。
不久,《云岭》的主编被聘为大学教授,主编一职成为空缺,在众人的推选下,何秋子成为新的主编,杂志社的成员渐渐汇聚到他的身边。他一上位,社里的气氛便焕然一新,过去这里的空气是浑浊的,而今,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云岭》从此成为何秋子所倡导的文艺运动的阵地,大家纷纷表文章,或论时政,或批判陈旧的文艺思想,或借古抒怀。随着这些文章的流传,吸引了大量的社会人士参与其中。杂志的行量暴增,由于何秋子认识许多学生,因而那些文章也得以在大学校园中广泛传播,何秋子的名字渐渐流传于大街小巷,广为人知。
喜欢岁月的面纱请大家收藏岁月的面纱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