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芹一脂”
,就是“余二人”
,余二人即是夫妻的声口语气。这一对苦命夫妻,为这部书,苦斗了一生,最后留下了这几行痛心无比,抱恨无穷的泪墨。
曹雪芹的一生,并不是一本传记所能表达的。如果要为他镌刻碑文,最好的文词应该就是脂砚的泪写下的这一段可歌可泣的铭记。
(注)脂砚甲午年(乾隆三十九年,1744)泪批语中记云“壬午除夕”
是雪芹逝世之时,这是因十余年后追记,误写了“千支”
,实应作“癸未除夕”
,这是经过严密考证而得的正确结论。欧洲法文译本《红楼梦》的介绍作者的文章中已采用“癸未除夕”
(1764年2月1日)的论点了。脂砚误写的原因或系壬午年诸事予雪芹以打击最巨,因以致疾,所以印象中总记得“壬午”
。
两情世界
在雪芹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女子是不能不提的。
一是柳蕙兰,二是红玉(小名)。
先介绍柳蕙兰。比曹雪芹大两岁。是一个贤、孝、才、德兼备的女子。只可惜她出身贫贱,自幼被曹府买来为婢。十一岁起,蕙兰做了雪芹的伴读丫鬟。雪芹成婚以后,蕙兰成了其侍妾。她知书达礼,学识渊博,能诗善赋。为人宽宏大度,善于息事宁人。平时少言寡语,性情沉稳平和。做事细致周到,克尽职守,任劳任怨,对雪芹始终如一,忠心不二。曹家第二次被抄之后,雪芹一贫如洗,辗转移居香山,呕心沥血著书立说的十几个年头中,柳蕙兰一直伴随着他,侍奉着他。在雪芹写《红楼梦》的过程中,她十几年如一日地为雪芹誊清、核对、批评、校注,成为曹雪芹著书时不可多得的助手。
曹雪芹为了感谢他这一得力的助手,就把她写进了《红楼梦》里,其中的花袭人就是以柳蕙兰为原型来书写的。
在宝玉的房里有个主事的丫头,名叫花袭人。在书中,当贾政问到“袭人是何人”
时,王夫人道:“是个丫头。”
贾政道:“丫头不管叫什么罢了,是谁这样刁钻,起这样的名字?”
宝玉忙起身回道:“因素日读诗,曾记起古人有句诗云o39;花气袭人知昼暖o39;,因这丫头姓花,便随口起了这个名字。”
……
其实,要说起花袭人的真正出处,先还得从分析“花袭人”
这三个字中的“花”
字入手。
一般人都认为下面这词是专门为花袭人所写的: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在这词中提到的桂和兰,究竟是桂还是兰?作者在第二十八回中作出了交待:蒋玉菡行酒令时,拿起一朵木樨来,念道:“花气袭人知昼暖。”
何为木樨?木樨即桂花,因此可以认为蒋口中所念的“花气袭人知昼暖”
中的“花”
专指桂花。
大多数《红楼梦》的读者,都不喜欢甚至是憎恶花袭人。有人骂她是王夫人的走狗,有人说她是告密者,是怡红院内的奸细,有人说她是置晴雯于死地的元凶,是宝玉身边阴柔狡诈的淫邪之婢。
这种评论,其实对花袭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仔细说来,是由于小说与史实间的不统一,给读者造成了错觉,从而误会了袭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这种错觉是作者有意制造的。其实袭人应该是属于似乎奸诈却笃实可靠的那种人。
读者不喜欢袭人的原因,多出于对袭人的误解,这种误解,集中表现在王夫人逐晴雯一案上。
事情是这样生的。由于傻大姐误拾绣春囊而引了抄检大观园的行动。抄检了大观园后,王夫人又决心惩治宝玉身边那些看似“不本分”
和不顺眼的丫头,不仅将晴雯逐出了怡红院,就是芳官和蕙香,亦未能幸免。对此,宝玉痛不欲生,却又无可奈何。下面一段原文即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宝玉哭道:“我究竟不知道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
袭人道:“太太只嫌她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这美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她嫌她,象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
宝玉道:“这也罢了。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有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
袭人道:“你有甚忌讳的,一时高兴了,你就不管有人无人了。我也曾使过眼色,也曾递过暗号,倒被那别人已知道了,你反不觉。”
宝玉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你和麝月、秋纹来?”
(摘自《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从宝玉与袭人的这段对话来看,他怀疑晴雯的被逐,芳官的被遣,蕙香的被退是袭人所搞的鬼。对此,袭人是有口难辩。如果将宝玉的话作为根据,判定袭人阴险奸诈,这实在是冤枉了她。
其实关于晴雯、芳官和蕙香被逐的原因,曹雪芹在小说中已经作了交待:
……原来王夫人自那日着恼之后,王善宝家的去趁势告倒了晴雯。本处有人和园中不睦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摘自《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其实告倒晴雯的不是袭人,而是王善宝家的。王善宝家的不仅告倒了晴雯,而且对那些平时与园中不睦的怡红院的丫环,也“随机趁便下了些话”
,其中大概就有芳官、蕙香二人。很显然,由于宝玉不知道王善宝家的背后给晴雯使了绊,所以怀疑袭人告密也是可以理解的。
仔细研读《红楼梦》,会现作者下的花袭人是个为人大度,温柔和顺,勤劳纯良,忠于职守的贤淑女子。花袭人比宝玉大两岁。自从贾母将她给了宝玉,她心中、眼中便只有宝玉一个人了。服侍宝玉无微不至,逐渐成了宝玉房里主事的大丫头。袭人照料宝玉不仅尽心尽职,且能任劳任怨,息事宁人。这样的情景在小说中也有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