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捡漏金锋几个老婆 > 第32页(第1页)

第32页(第1页)

  突然,董德昌惊噫了一声,说:“把我的放大镜拿来。”

  因为文轩被他赶了出去,所以董子韵起身去将董德昌鉴定用的放大镜拿了过来。

  董德昌接过放大镜几乎是一寸一寸的看着面前的画,一边看一边赞叹:“了不起,真的了不起!”

  “爸,到底什么了不起呀?”

董子韵是个急性子,早已经憋的不耐烦了。

  “这幅画不仅和真品极为相似,就连宋高宗的题字,包括钤印都一般无二。”

伏生授经图上的钤印比较多,像“宣和中秘”

印还有黄伯林、梁清标、孙退谷等人的印竟然都和真品一般无二,可见仿造的人绝对动了一番心思。

  良久,董德昌才放下放大镜,紧闭双眼,似乎遇到了什么事难以决断。

  “爸——”

董子韵刚出声,便被董德昌挥手打断了。董子韵对父亲还是有一点怵的,虽然很好奇,也只能闭嘴不言。

  又过了一会,董德昌才睁开眼睛,字斟句酌地说道:“我现在怀疑,大阪市立博物馆中的那幅《伏生授经图》才是仿品,这一幅才是真迹!”

  “啊?!”

董子韵惊讶出声,她虽然未入行,但是耳濡目染还是了解一些规矩的。凡是能够进入博物馆展出的作品大多都是经过专家鉴定、认证的。特别是这幅伏生授经图,董德昌都亲自去日本看过,确定为真迹无疑,回来之后,董德昌还因此而郁闷的喝得大醉。

  现在父亲竟然怀疑那幅作品是后人临摹,这不是变相承认自己之前走眼了吗?

  董德昌缓缓地说:“要说这幅画和大阪市立博物馆中的那幅一般无二倒也不准确,因为这里存在两处极大的不同。”

  第21章真伪

  “那到底是哪两点不同呢?”

董子韵急得都快暴走掐父亲的脖子了,“你有话不能一次性说完吗?”

  于飞却似一点都不急似的将水杯放在董德昌的面前说:“董叔,你喝口水润润嗓子。”

  董德昌满意地点了点头,慢吞吞地喝了一口水。

  董子韵早在心里把于飞埋怨千遍万遍了,好像这幅画不是你的似的,一点都不关心。其实于飞并非不关心,只是他通过右手早已经断定,即便这幅画是仿品,那也是老仿。所谓老仿就是指民国以前的仿品,虽然也是仿品但是到现在价值也不低了。

  好容易等董德昌喝完了水,才继续说:“第一点不同是伏生的坐姿,大阪博物馆中的那幅图,伏生箕股而坐,也就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一般是带有傲慢轻视的意思。而这幅图中的伏生是双膝着地跪坐着。第二点不同是,大阪博物馆中的那幅图中,伏生拿的是一张纸,而这幅图伏生手中的却是竹简。”

  “那到底哪一幅图是对的呢?”

董子韵问。

  “要判断真伪就要知道这幅画记录的是什么事情。于飞,这幅画的内容你了解吗?”

董德昌有意考一下于飞。

  于飞谦逊地说:“大概知道一些。”

  “哦?”

董德昌惊讶地说:“说说看。”

  “那我就斗胆说了,要是说的不对,董叔你可要及时纠正呀。”

于飞说。

  “要你说你就说,啰嗦个什么劲呀。”

董子韵不满地嘟囔。

  于飞微微一笑也不计较,“画中的伏生是秦汉时人,秦始皇焚书坑儒,伏生便将《尚书》藏于房屋的墙壁之中,汉王朝建立后,他拿出遗书二十九篇,在齐鲁,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教学,汉文帝派遣大臣晁错前往学习。伏生授经图记录的便是这个典故。董叔,不知道我说的可对?”

  “难得呀,难得呀。”

董德昌赞叹地说:“现在像你这样还知道这些知识的年轻人可不多了。”

  于飞一阵汗颜,心说:难道您不知道万事不决问百度吗?在来宁都典当行之前,于飞可是特地去网吧查了一下相关的资料的。

  “切!很了不起吗?”

董子韵不服气地小声说,紧跟着恍然大悟的高声叫道:“我知道了!如果伏生是秦汉时候的人,那他做的姿势就应该是跪坐,而不应该是箕股而坐;同时,秦汉时候的书都是竹简的,根本就不应该是纸张。爸,我说的对不对?”

  董德昌点了点头,说道:“确实如此。造纸术起源于汉代,而且极为珍贵,普通人根本就用不起。到了东汉蔡邕改善了造纸术,纸张才逐渐被广泛的使用。而汉文帝是西汉早期的皇帝,中间相差两三百年呢!”

董德昌的神情显得有些兴奋。

  然而,于飞却疑惑地说:“董叔,要说这两点已经算是很明显的破绽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认定大阪博物馆中的那幅是真迹呢?”

  “对呀!”

经于飞一提醒,董子韵也现了其中的不对,于是不由附和着说。话一出口才醒悟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之中同意了于飞的观点,不由又冷哼了一声。

  董德昌又赞许地看了于飞一眼,现在他是越来越喜欢这个年轻人了,不仅沉稳,而且思维敏捷,往往一眼看到最关键之处。

  “这两点以前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但是一来王维的画存世不多,且多是山水,考证起来太难。二来也有一些人为之找了很多托词,比如有人说伏生授经时已经年近九十,箕股而坐显得更加自然;或者说竹简粗重,而伏生年老力弱,才会以纸代简,毕竟汉代也用帛书,所以以纸代简未必不够真实;当然还有人说王维注重的是神态,不求形似,也就是说是王维有意为之。不过这些理由显然经不起推敲。先伏生是一个小心谨慎之人,不然也不会成功的将汉书存留下来。这样性格的人在面对别人时又怎么会傲慢的箕股而坐呢?毕竟他面对的可是汉文帝的重臣晁错呀。要说,王维不求形似就更说不通了。在这幅画中,王维为了集中刻画伏生的神态,对个别细节也作了非常精心的安排,就连案几、蒲团都画得非常工整,造型也非常准确,尤其是小案用挺秀,非常具有质感,试问王维把不重要的几案的造型都画得如此逼真,那么会在人物的动作和手中所拿之物上不求形似吗?所以围绕这幅画曾经有过一番争论,虽然也有人怀疑那幅画是伪作,不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