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平了自己的目光,尝试着从一个贫寒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去体悟芸芸众生的需求,他也尝试着站在刘彻的立场,去感受每一份政令的利与弊,不知不觉的,他的药王诀完成了无意识的周天自转,再不需要白锦刻意主动去催动,便能无时无刻地修炼了。
他踏遍了汉朝的郡县诸侯国,有富庶繁华,也有荒凉腐败,有为国为民的好官,也有贪婪无知的国主,不一而足,他只在心里默默地记下所见所闻,传闻中的淮南王,不知是不是被刘彻这些年励精图治的名望镇住,并不像史上那样野心勃勃,反而一心展治下的经济,把脑筋都用在了正途上,淮南的百姓们自给自足,日子过得十分满足,而那位给刘彻带来了极大□□的刘陵翁主,自然也在好好地做她尊贵的翁主,嫁人生子,仗着娘家势力和本人的心机手段,日子过得居然不错。
不知道在这些诸侯国国主都特别乖顺听话、偏安一隅的情况下,刘彻还怎么通过镇压叛乱来收回各国土地,加强中央集权?
武帝一朝,不能完成国家一统,难道要拖到他手里解决?白锦想想都头疼,一点也不想费这个神。
只要他一天是太子,就会有人源源不断地把消息传递给他,他要做的,就是辨别这些消息的真假,找到应对之法,另外再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价值,最近朝中议论得甚嚣尘上的儒家学说,以及董仲舒这人,便很快落入他心里。
而关于中央集权的理念,无疑就是出自这些浸淫儒家学说的家伙们抬出来提高身份和话语权的利剑!
曾经,他们成功了——汉武一朝,武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文治方面,亦是奠定了后世思想的根基,尤其到后期,真正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绵延千年,长盛不衰,把儒家文化的核心精髓,刻进了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的基因和灵魂里。
而现在,白锦的到来,算是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彻底打破了儒家想要垄断帝国思想学术的势头——有个活生生的、出身于皇家的准神仙,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便是上天对刘姓江山的肯定和庇佑,是刘氏皇族统治天下的金字招牌,亦是道门抗衡儒家的关键,如今哪怕儒家磨破了嘴皮子,刘彻也绝对不会允许儒家一家独大了。
从帝王本心出,儒家学说无疑是最合乎刘彻心意的,一言一字都仿佛是为刘彻量身定制,完全满足了他身为帝王的所有权力欲望,但从宗族未来出,有白锦为代表的修仙得道,无疑是稳定刘氏皇族统治的基石,且给将来画出一个梦幻又完美的世界,尤其是,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其他墨家兵家法家等等见状,也不敢和两个大佬别苗头,趁此良机猥琐育,摆脱了儒家明里暗里的打压,展得欣欣向荣,且跪得又快又好,又是明实用的生活用品,又是上供练兵之道,又是埋头钻研合乎现状的国策法律,完全不吝于举一派之力为国家朝廷百姓做贡献,如此知情识,反而获得了刘彻的青眼,暗中思忖着以前是不是被某些大儒蒙蔽了,小看了这百家流派?
第67章汉武寻仙第二十一章
边疆的牧草又经一轮春秋,城外经过一遍遍宛若篦子梳头一般细致的梳理,早已把所有危险都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世道商人的嗅觉最是灵敏,漠北一安定,这段曾经贯通东西的荒废商道,便渐渐增添了人烟。
繁荣起来的商道上,每隔五十里便设立了一个驿馆,馆长和伙计们都是军中因残疾退下来的悍卒,日常在驿馆后开辟了田地种些菜蔬,圈养些家禽,每有行商经过,也能提供两餐粗茶淡饭,一间安稳的卧房。
商道越是繁华,来往的行商越多,驿馆接待的客人便越多,营收也会越来越多,不但养活驿馆里的人绰绰有余,还能交一部分税补贴边军的供给。
而士兵出身的驿馆差人,也给南来北往的行商们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毕竟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卒,哪怕是断胳膊断腿,武力值也不是普通商队保镖能比的,竟然有聪明人现了商机,开始雇佣起这些兵卒当起了深入草原西域的导游来,给这些退役的士卒们又打开了一扇的就业之门。
这些安置士卒的法子,都是卫青在了解过白锦游历以来的行事作风后产生的念头。
卫青和霍去病虽是舅甥俩,也都是大汉空前绝后的战神级名将,但名将领兵的方式也各有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霍去病是不折不扣的天之骄子,因为卫子夫在他出生前便已崛起,卫青又早早展现了绝的领兵天赋,受到刘彻的赏识栽培,所以他虽然出身有瑕,但从小被卫青爱如亲子般抚养长大,又被刘彻另眼相待,锦衣玉食聪明骄傲,自幼就没过过一天苦日子,尽管打仗的天赋卓绝,无人能及,但却不是个能和普通士卒共情的将军。
卫青就不一样了,同样是私生子,卫青却是骑奴出生,俗称马前卒,可以说是最最低等的士兵,天然便能理解底层士卒的困窘处境,他成为将军后,凡行兵打仗,都和士兵同吃同睡,哪怕如今贵为平阳驸马,大司马,长平侯,成为长安权贵圈子里跺跺脚都能震三震的大人物,可内心里,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出身。
他本就是聪明人,看透了白锦的打算,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也想到了自身,想到了他麾下的士兵——经历过战场残酷的士卒们,一旦解甲归田,真正能过得好的人寥寥无几,与其给他们几两银子遣散回乡,倒不如帮他们寻一条妥帖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