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的爱因斯坦尚未成为后世照片中那经典的小老头形象,他手持一张荣誉奖状,面带期许地朝着刘子华款步走来。
“刘博士,今日您贯通中西宇宙认知的讲解,真可谓精彩绝伦。”
“这次答辩,不敢断言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的绝妙尝试!”
“虽说我对华夏哲学里的部分名词概念仍觉晦涩难懂,可其中深意,已值得我更为用心地去探寻东方典籍里的智慧宝藏。”
言罢,他郑重地将奖状递到刘子华手中。
此时的刘子华,眼中泪光闪烁,身躯微微颤抖,却仍竭力平稳呼吸,维持着镇定。
爱因斯坦继而脱下手套,轻轻搭在刘子华的肩头,那肩膀,不知该形容为瘦弱还是伟岸,似承载着无尽的重量与希望。
“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
——
有人曾问霍金,人世间最令人感动的是什么?
霍金答曰,是遥远的相似性。
或许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某段尘封的时空里,有个“你”
,正聆听着我钟情的旋律,观赏着我喜爱的影片,翻阅着我心仪的书籍。
也许我们此生无缘相识,但这跨越时空的相似性,却如同一束幽微而坚韧的光,将彼此相连。
这,大抵便是我们阅读那些已故作者的著作时,仍会不禁热泪盈眶的缘由吧。
情绪,宛如灵动的精灵,能轻盈地跨越时间的长河。
此刻,屏幕前的观众们心情复杂地凝视着屏幕里仿若历史重现的画面,望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故人故事,眼角的泪水,如同决堤的洪流,与屏幕里的刘子华一同夺眶而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谢谢您的勉励!阿尔伯特博士!”
姜旭身旁的老年刘子华,眼中噙着激动的泪花,望着年轻的自己成功通过论文答辩的场景,从曾经的亲身经历者转变为如今的旁观者,心中似有万千感慨如潮水般翻涌。
“我做到了!”
年轻的刘子华慷慨激昂,声震九霄,那声音仿佛要冲破岁月的枷锁。
“我做到了。。。”
年老的刘子华喃喃自语,欣慰的叹息声在空气中悠悠飘荡。
屏幕中,环绕答辩室四周的新闻媒体的中外记者们,如潮水般涌向刘子华,他们高举着长枪短炮,争先恐后地记录下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
甚至有不少法兰西妙龄女郎,向刘子华投来饱含倾慕的飞吻,眉眼间尽是丝丝情意。
他们的报道,宛如春风拂过大地,将刘子华的声名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许多外国人都尊称他为“华夏的哥白尼”
。
1940年,巴黎大学博士评审委员会庄重确认该论文具备获取博士学位的资格。
法兰西教育部鉴于此论文卓越的学术价值和深远影响力,破例拨款3000法郎,将其在巴黎精心编辑出版。
在1940年至1943年长达三年的公示辩论期间,竟无人能够对其提出有力的否定性见解。
身着一袭唐装,器宇轩昂的姜旭,此时亦眼眶湿润,他望向身旁这位历经岁月沧桑,昔日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的垂暮老人,深深地躬身行礼。
“谢谢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姜旭代后世向您致谢,感谢您为后世读书人开辟新天地!”
“在后辈于自身文化的迷宫中迷茫徘徊时,为他们秉烛指路!”
姜旭再次代表后世同胞,向这位在苍茫星海中勇敢弄潮的先驱者,表达着内心最为诚挚的感激之情。
这,亦是他自节目开播以来,最为真情流露、动人心弦的一次直播。
刘老年逾九十三,已至从心所欲之境,故而不再拘于颜面,任由泪水肆意滑落。他微笑着摆了摆手,缓声道:“老子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遥想当年那个世道……我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本分,履行了应尽的责任罢了。”
此刻的刘子华,微微仰头,目光痴痴地凝望着天际那轮高悬的明月,高声呼喊:“父亲!母亲!刘氏列祖列宗!各位先贤!子华尽心了!”
明月万年,无有前身,却静静照见古今那些独醒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