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医路仙途 > 第十八章 来龙去脉(第1页)

第十八章 来龙去脉(第1页)

南京隶,苏州府,府城盘门前,随着一声气势十足的喝声的出现,瞬间便化解城门前的紧张局面。

只见原本用长枪指着路知非的士兵调转了枪头,重新将枪头向上立于身旁,而紧握双拳严阵以待的路知非见枪头不再对准了自己,也默默地松开了紧握的双拳。

随着那声中气十足的声音落下,一个身着一袭常服,两鬓微霜,年纪约摸五十岁上下的男人,稳步向着路知非他们走来,只见他头戴乌纱帽,帽体端正,两侧帽翅微微颤动,似在风中轻舞;身着盘领窄袖大袍,其色青碧,仿若江南水乡深处那一抹幽蓝,袍身质地细腻,应是上等丝绸所制,于阳光下泛着柔和光泽。腰束革带,带身宽阔,皮质柔韧,纹理清晰,镶嵌其中的玉石圆润而有光泽,随着步伐偶尔闪烁华彩;而在其胸前与背后,一方绣着云雁的补子精致非常,那云雁振翅欲飞,仿佛下一刻便要冲破云霄,彰显其显赫的官阶身份;脚下皂靴,靴面黑亮,靴筒高及小腿,走起路来稳稳当当,每一步都似踏在这苏州城的安稳基石之上,所过之处,城门前的众人皆垂首行礼,敬畏有加。

“卑职参见知府大人,大人莅临,如日临城,卑职正在盘问这两个形迹可疑之人,未能远迎,望大人恕罪。”

盘门前,那撤回了长枪的四名士兵们如标枪般挺立。见那位两鬓微霜的华服男人走来,那个较年长的士兵率先反应,只见他急步向前,单膝跪地,左手持枪,右手握拳砸于左胸,沉声道,同时也偏头望了望赵志高和路知非,似乎是在向那个两鬓微霜的男人示意他们便是那形迹可疑之人。

“参见知府大人,愿大人万安!”

而在那位较年长的士兵单膝跪地后,另外的三名士兵见状也调转身位面向那个两鬓微霜的华服男子,同时左腿后撤一步,右膝跪地,左手按于右膝,右手仍手持长枪,齐声高呼道,呼声很是响亮,在城门洞中回荡,那三名士兵皆低垂着头,目光不敢直视,唯有敬畏与尊崇尽显。

“太仓县万历六年秀才赵志高,拜见程大人。”

原本站在那位较年长的士兵身旁的赵志高在那位士兵前去迎接那位两鬓微霜的华服男子后,便只剩下他一个人站在原地,而赵志高见到了那个两鬓微霜的华服男子后,则是整了整自己的衣衫,然后毕恭毕敬地走到那个两鬓微霜的华服男子面前,双脚站定,双手抬起,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双臂如抱鼓状,在胸前位置上下摆动,弯腰低头行礼道。

“在下游医路知非,拜见知府大人!”

稍微放松了些警惕的路知非在见到了其他人的反应后,大概便知晓了这个两鬓微霜的华服男子的身份,于是便也学着赵志高的样子,向着那位被称作知府的华服男子作揖行礼道。

就在众人纷纷行礼之际,那个两鬓微霜的华服男人微微抬首,目光从容地扫过行礼的四个士兵以及赵志高和路知非二人。

“众将士及两位小友免礼,老宋啊,忘了我是怎么和你交代的了吗?”

只见他神情淡然,却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度,面色有些阴沉,似对较年长士兵的行为有些不满。继而,他双手微微抬起,声音先是沉稳俄而万历地向他身前单膝跪地的被他叫做老宋的那位较年长的士兵说道。言罢,负手而立,身姿挺拔,尽显一府之主的风范与威严,令周围之人皆能感受到那源自上位者的沉稳气场与威严。

“回知府大人的话,知府的交代属下自是不敢忘,属下只是见那两人形迹可疑,而且那个白衣男子还没有户籍,如今正好倭寇作乱,小的只恐是他是贼寇之人,别治病不成,反而徒增了小姐的危险!”

这位被称做老宋的较年长的士兵在听到免礼后便缓缓起身,但仍是低头弯腰,又听到了自己这位顶头上司的有些严厉的问话,于是赶紧出言解释道。

“老宋啊,你都把守城门这么多年了,有责任心是好事,但也不要太过于死板了,虽然这位小哥没有户籍,但人家不是向你解释过缘由了吗,而且这个小赵就是我府的秀才,难道他的话也会作假吗,当然,我并无责怪你的意思,只是如今凤儿的病情日趋加重,正是求医若渴之时,你如此粗暴行径,倘若是寒了能人之心,岂不是得不偿失!”

在听了那位叫老宋的士兵的解释后,那个两鬓微霜的华服男子,他先是肯定了那位叫老宋的士兵的做法,然后又指出了他的方式存在问题,最后又向其解释起了个中缘由道。

这个两鬓微霜的华服男子正是那个赵志高对其赞不绝口的苏州府知府程天民,这日他在处理完府中的公务后便在城中四处巡视了一番,最近他的女儿病情越来越重,城中的大夫看过都表示束手无策,而他贴出去的告示也如同石沉大海一般,虽然也来过一两个江湖郎中,但都无济于事,这令他心中很是焦急,但也只能期待着能有能人异士看到告示前来医治好他女儿的顽疾,恰好今日在他巡视至盘门之时,便听到了赵志高和老宋之间的对话,对于赵志高,程天民还是有一些印象的,在两年前为士子乡试送行时便对此人印象颇深,当时程天民便觉得赵志高是个有鸿鹄之志,经世之才之人,但谁曾想竟名落孙山,这让惜才爱才的程天民还惋惜不已。当程天民听到赵志高是带人来给他女儿看病时,他便欣喜不已,随后他刻意放缓了脚步,想听听他们都说些什么,听到赵志高说他带来的那位医生乃是崇明岛的隐世高人时,心里更是燃起了希望,想着他女儿的病有希望了,谁曾想一向认死理的老宋却要将那位隐世高人抓起来,于是救女心切的程天民生怕得罪了高人,于是便赶紧现身出言制止道。

“属下明白了。”

在听完了程天民的训话后老宋那本就低下的头埋得更低了,然后轻声回答道。

“好啦,你们继续工作吧,我亲自带这两位小友回府!”

程天民见老宋有些自责的样子,他心里也明白这个老宋平日里虽死板了些,但却是个尽忠职守之人,而且今日之事虽行事方式粗暴了一些,从原则上来讲他并没有做错什么,毕竟如今倭祸四起,谨慎一些终归是没有错的,于是程天民也不便多说什么,只是让他们继续做好守城工作,而自己却带着赵志高和路知非转身穿过城门进入了苏州府城之中。

只见苏州知府程天民和路知非走在最前面,赵志高则是落后于其半个身位地紧紧地在程天民右侧,再往后则是跟着程天民巡视的两个随从。

他们五人走在由青石板铺成由盘门直达知府府衙的大道上,城内人群熙攘,热闹非凡,见来往的行人见身着官服的程天民走过时,纷纷熟练地驻足行礼,然后又继续起自己各自的事务来,本来按道理来说寻常百姓家见到苏州知府应当行跪拜之礼的,但爱民如子的程天民却不想增加城民们的负担。于是便下令说自己巡视之时百姓不必行礼,可是由于百姓对其爱戴有加,大家见了程天民还是会自发地行礼,后来程天民便折中了一下,下令城民如果实在是要行礼的话,就统一改行拜礼,也就是见之不跪,双手胸前合抱弯腰行礼即可,普通城民享受的待遇已经几乎等同赵志高这个秀才了,见此情景的赵志高还不由得小吃了一惊,而和程天民并行走的路知非却对这些百姓应该行怎样的礼仪并于太大的概念和兴趣,他只是饶有兴趣地四处张望着这城内的街道布局和过往行人。

道路两旁,粉墙黛瓦的屋舍错落有致,飞檐斗拱精致如画,那翘起的檐角似欲展翅高飞的祥鸟;微风轻拂,街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曼舞,似是在与路人低语。河道交错纵横,河水清澈,潺潺流淌,水面上波光粼粼。一座座石拱桥横跨河上,桥身的石块布满青苔,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桥上行人匆匆,桥下乌篷船悠然划过,船桨拨水,发出轻柔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气息,既有街边酒肆飘出的醇厚酒香,又有茶坊里弥漫的清幽茶香,还夹杂着远处点心铺子传来的甜香。沿街的店铺琳琅满目,布庄里绫罗绸缎色彩斑斓,绣工精巧;古玩店中,奇珍异宝在阳光下折射出迷人的光彩;药铺前,晾晒的草药散发着阵阵药香;吆喝声、谈笑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独特的苏州府街道交响曲;时而有孩童手持风车,在人群中嬉笑奔跑,清脆的笑声为这热闹的场景更添几分生机与活力。

这一切都让初次见此情景的路知非感到好奇而新鲜,而一旁来过苏州府几次的赵志高则是淡定得多,至于程天民,则更是习以为常了。

“小赵呀,明年便又是新一轮秋闱了,不知准备得如何了呀?”

程天民闲庭信步地走在青石大街上,对这个只有一面之缘却印象颇深的赵志高道。

“回禀知府大人,小生正在尽心准备中。”

在程天民右后方的赵志高在听到了程天民对自己的问话后,于是连忙跨步到程天民的右侧,然后毕恭毕敬地回答道,听到这位他敬爱有加的知府大人刚刚在盘门的时候便亲切地称呼他为小赵,这不禁令他心生感动,他没想到知府大人竟还记得他。然而关于秋闱,也就是乡试的事,他本想说虽然已准备好,但是乡试的水太深了,但随即又转念一想,言多必失,于是便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稳妥的回复。

“哎,我知你是有雄才大略之人,上次秋闱的结果确实令人感到惋惜,我知道之前秋闱的水比较深,但是明年的秋闱应该会不一样了,希望你能持之以恒,我等着你金榜题名之时上你家去道贺!”

对于赵志高的答复,程天民仿佛也看穿了赵志高的心思,于是便直言不讳道,仿佛他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同时还不忘对赵志高进行鼓励。

“知府大人谬赞了,小生只不过是不想就此荒废一生,读了这么多圣贤书,就想着像程大人一般,为百姓干点实事罢了,多谢知府的勉励,小生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知府大人的期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