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第434章、得成正果 > 第44章老朱发火只为银(第1页)

第44章老朱发火只为银(第1页)

皇宫的上空飘荡着老朱的怒火。他能不愤怒吗?

想他大明王朝,收得税银不过两百万两。而今天—天那些商人便拿出了五千多万两的白银,这些银子可是二三十年的大明赋税啊!还得是风调雨顺的情况。

老朱能不吃味吗?

老朱现在就像是一个暴户,以为天第—,他老二。但是—场拍卖会却伤了他的脸面:皇帝还比不上下面的人有钱。

朱樉是来报信了,但是他也没想到老朱会这么生气。

不光朱樉来了,凡是参加的皇子是全都到了。

不来不行啊!许仙中途离席,并不知道后面生了什么。

在许仙离开后,一应皇子也出手。因为以这时代的医学水平,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后代不出现傻子。

然而五百万两的高价,绝非他们负担的起的。他们不得以势压人。

在他们想来,他们皇子身份一出,还不是手到擒来,哪个敢和他们抢。

但是他们失算了,人家不仅仅敢抢,就是貂蝉也不理睬他们。仿佛他们就是一普通人似的。

这他们哪还忍得住,自然来找老朱告状。

老朱大儿子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正史记载其乃高皇后马氏所出,是为太祖嫡长子。当时虽仍处乱世,但其父早已是一方诸侯,并凭藉其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很快完成了建国大业,使他在十三岁尚未成年时,便已贵为太子。既没有经受戎马倥偬、生活磨难,亦未身陷宫闱惊变。

&1t;aid="zsy"href="燃文&1t;a>

在朱标为太子的这个时期,众皇子只有欺负别人的份,哪个敢如此不给他们面子。可是现在有了,自然众怒难平。

朱元璋更是大怒:“匹夫安敢欺侮皇室太甚,乱民也,宜诛之。”

“父皇且慢!”

众人看去,却见朱棣站了出来。

老朱一直都觉得朱棣很像自己,对其也是非常喜爱,见他出来,不免稍息了火气,问道:“棣儿,你有何事?”

朱棣说:“这人恐怕杀不得。”

“为什么?”

老朱问,其余皇子也想知道为什么。

朱棣说:“父皇,如果咱们没有买到,便要杀了他。那天下人会怎么看咱们?”

朱棣没有说出“天下人会以为他们老朱家杀人夺财夺宝”

,但是这意思众人都听出来了。

太子朱标立即趁热打铁道:“是啊,父皇,这万万使不得。人家以宝货易银,如果杀了,咱们与强盗何异?”

太子朱标是最反对老朱乱杀人的了。

不久前的荆棘说,他反驳不了,但是这件事,却是个极好的理由。

出身皇家,而且贵为太子,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然而父子俩出身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生活境遇不同,思想作风和处事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太祖主张以猛治国,运用法庭监狱特务和死刑镇慑官民,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太子却生性忠厚,又长期接受儒家教育,所以往往讲仁政、讲慈爱,认为杀人愈少愈好;太祖要用全力消灭内部的敌对力量,巩固皇家统治,太子却要照顾将相过去的汗马功劳,照顾亲戚情谊,兄弟友爱,向父亲说情争执。一个严酷,一个宽大;一个从现实政治出,一个从私人情感出;一个欲树立绝对的权威,一个却总有自己的原则而不肯屈服。如此这般,父子间的分歧日渐扩大,冲突不断升级,也就难以避免了。这类的矛盾和冲突若出现寻常人家的父子间,也就罢了,但生在皇太子和性情暴戾的皇帝身上,这给懿文太子造成心理压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样情境中,朱标不仅难以意气风,踌躇满志,相反不得不常常在漫长而没有期限的等待、紧张、郁闷甚至惊恐之中苦忍度日。他中年而逝,固然不会仅仅是因为其父亲的一次怒斥,但他们父子间日趋严重的矛盾冲突,无疑早已在逐步地消耗著他的心力,损害著他的健康,终致因一次似乎偶然的事件而一病不起。

老朱—听,便知道自己儿子打的什么主意。

诚然,老朱不喜欢富商,但是许仙不同。许仙不仅是认可自己移民策的人,更重要的是许仙很穷,而他的银子获得又是那样的光明正大。

开智灵水与五百万两银子,哪个重要?老朱也认为子嗣传承更重要。

就像他自己,如果一直无后,那么这天下与他又有什么意义?

五百万两不仅不多,反而太少了。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他这个天下的皇帝才只有两百万两,既要开大臣的工资,又要对北元做战。为了省着点花,他已经是把大臣的工资都开到最低了。但是这时却有人拿五百万两不当钱用,还不是一个两个。你说老朱是个什么心情?

迁怒,完全是迁怒。老朱也明白,不由问道:“这五千多万两实在是太多,放一人手中,也不安全。”

老朱能这样,已经是在让步了。

这与太子是何等的兴奋。多少年了,第一次,第—次他老爹让步了。于是他便起了乘胜追击的念头。“父皇,那毕竟是他自己交换得来,再说以开智灵水的价值,他并没有卖贵。”

“这朕知道。”

老朱很生气,甚至老朱自己都有心拿座城池换上一瓶,开开自己大儿子的灵智。

这时朱棣又说:“大哥,父皇说的不是价值,而是五千多万两实在是太多了。”

“哦。”

朱标也听出来了,他说,“父皇不是令他助筑都城了吗?”

朱棣说:“那不够,花不了这么多。”

身为太子,不当家不知道银子的购买力。于他而言,银子就是钱,多了,也就是数字。这堆数字可以买多少东西,他还不如外放藩国的皇子知道得多。这不得不与老朱的教育政策有关了。

为了训练出理想的继承人,能干的守成之君,朱元璋处心积虑,费尽心机。建国后,广聘名儒,在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挑选才俊青年伴读。在教学中,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礼法行事。太祖自己也时常赐宴赋诗,商榷古今。他曾特地对教育太子和诸王等人的儒臣说:“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国管事的,……教育的方法,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就办得了,心不正,诸欲交攻,大大的要不得。”

其实不只太子,老朱家的教育都有问题。这是个大命题,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未完待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