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去年刚刚拿下一届国际著名钢琴赛事空缺数年的金奖,可谓一战成名。
是位在华国,包括在国际范围内颇有知名度,才华横溢的青年钢琴演奏家,被业界誉为“未来之星”
。居然是他,代表钢琴系隆重出场。
从群狼撕咬的战术,变成了面对面单挑的勇士对决。
呃不,准确地描述应该是挪吒三太子洗海澡的功夫,顺便调戏一把海里的虾兵蟹将。
反正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如此——两人无论从名望到实力,太过悬殊,极不对等,说穿了就是大人欺负孩子。
由于每部奏鸣曲有三个乐章,因为大牌明星孙俊德的加入,比赛方案再次调整。
为了保证乐迷在欣赏作品时的完整性与流畅感,规则决定(随时在改动的规则也是醉醉哒)不再是抽取某部作品的某个乐章。而是要当着全体观众的面,先抽两人上台的顺序,一人负责上半场,一人负责下半场。
然后从32首奏鸣曲中抽签选出一部作品,对该作品进行从头到尾的完整演绎。
出场先后顺序与作品熟悉程度,全靠平日积累和当天的运气。
什么,下半场的沾光?不不,您错了,下半场也是登台后才能抽签选作品,不存在任何时间优势。
所有听说过该规则的专业人士皆连连摇头:这个比法儿有点忒狠,而且太托大了!
尤其几位大牌钢琴教授,对这种比试方法非常不齿:孙俊德,你以为你是谁,拿个大奖就开始飘啦?
你把华国音乐学院对艺术最严谨、最崇高的追求扔哪儿去了,把音乐厅当什么,江湖卖艺的跑马场?
就算你拿过国际大奖又如何,32首贝多芬奏鸣曲你能弹精炼其中一半就很不容易了。想把每一首都练到可以不假思索,坐下就能弹奏的出神入化的音乐会标准……
一旦抽到练习少的作品,或个人状态稍有不适,好容易积累的人气与一世“英名”
,只怕会损失惨重。
呵呵,为了钢琴系所谓的声誉,为了赢,你是不是疯了!
至于音乐学系那位“业余选手”
就更扯淡了,巴赫作品专场你的确表现不俗,可谁知道那是不是你提前准备好,练过多少年的保留曲目。
贝爷32首奏鸣曲中的随便哪首,凡练过的人都知道,弹好得费多大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