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帝国政界往事大宋实录读后感 > 第57页(第1页)

第57页(第1页)

  就这样,连续半个月,皇太极在锦州城下无计可施。

  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留下部分疑兵继续围攻锦州,自己率军转攻宁远。当时,袁崇焕已经派出水师和6军准备驰援锦州,在背后夹击后金军。见到后金军后,援兵退回宁远城下,收缩在城外护城壕堑的保护圈内,布置战车炮火。皇太极见此情形,知道不利于骑兵冲击,遂下令后撤,再一次企图引诱明军追赶,以便在旷野施展骑兵的威力。结果,锦州城里的明军不上当,宁远城下的明军也不上当。他们只是在城下静静地严阵以待。

  最后,焦虑中的皇太极终于失去了镇定,下令起攻击。当此时,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人全都认为明军离城太近,不适合硬攻。皇太极喊道:&1dquo;去年皇考攻不下宁远,今天我又打不下锦州。现在要是连野战都不能打,我们八旗还有什么军威?”随后,怒吼着命身边的近卫军冲锋。史书记载说,各大小贝勒见此情形,&1dquo;感到羞惭”,连铠甲都来不及披挂,便跟在后面,向宁远城下疾驰冲击。

  炮轰皇太极(8)

  这回,皇太极错尽错绝。

  袁崇焕的大炮射程在两千米开外,明军则是在护城壕里面列阵,距离都在一千米之内,基本在炮火射程的有效保护下。皇太极督率大军一冲,恰好全部冲进了那些红夷大炮的覆盖范围之内,结果,宁远城上城下的大炮一起轰鸣,八旗军又一次遭遇了猛烈轰击。以至于八大贝勒之一的济尔哈朗、代善的儿子、曾经和岳托一道起推举皇太极继承汗位的议政贝勒萨哈廉等高级将领身受重伤,其他高级将领战死或者受伤亦见诸史册。就连皇太极的龙旗和御用帷幄都被大炮炸碎。八旗军队再一次在宁远城下遭遇重挫。后来,能征善战文武双全的萨哈廉年纪很轻就死去,令皇太极痛惜不止,可能就和此次受伤有关。

  值此之际,宁远城下的明军趁势杀出,两军战成一团。这是辽东战事开打十年以来,明军第一次堂堂正正地主动与后金军展开野战。双方激烈厮杀到傍晚方才收兵。据说,除在大炮下伤亡者之外,是次野战,双方互有死伤,约略相当。对于大明帝国军队来说,此举意义重大,因为,八旗铁骑在野战中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破灭了。

  当天夜里,皇太极接到锦州方向军报,锦州城里的明军突然出城袭击后金军营。皇太极遂撤军,重围困锦州。每天以万名骑兵环城巡行,断绝出入,夜晚则举火擂鼓,彻夜呐喊,以期动摇城中军民之意志。

  六月四日,皇太极亲自督战,对锦州再次起攻坚。经过一日激战,实在看不出任何斩获的可能。就此,皇太极悻悻然退兵,返回沈阳。

  宁锦之战从五月六日开始,到六月五日结束,前后正好一个月时间。其间,大战四次,小仗无数。明军坚持凭坚城、用大炮一策,导致后金汗国军队遭受严重伤亡。

  堂皇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是在乾隆年间最终完成的。当时,在乾隆皇帝主导下,正是文字狱最为严酷、社会最为黑暗的时代。文字工作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全家惨遭杀害。有一种说法,在撰写努尔哈赤一败于宁远、皇太极再败于宁锦这两段历史时,当时史学工作者所遵循的原则是:完全避免&1dquo;不良、不敬、不恭、不谀”的字句。于是,真实的资料大多遭到淹没或阉割,而在袁崇焕传里,却保留下了&1dquo;大捷”的字眼,总算给后世的阅读者留下了不小的想象空间。

  在战场上,袁崇焕肯定取得了毋庸置疑的胜利。不过,在官场上,他可就步履维艰了。捷报频传之后,帝国朝野的反响似乎大不同于宁远保卫战之后,不但没有那时热烈,反而不断传来冷言冷语。

  一些帝国监察官员坚持认为,假如不是因为袁崇焕部下的几员大将死战不退,英勇顽强,很有可能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胜利了,作为辽西战场的最高统帅,袁崇焕不但无功,而且不无微罪。比如,敌人败退而不知乘胜进击,再比如皇太极攻锦州、宁远不克,返回去再攻锦州时,袁崇焕不肯率兵前去救援,表明他已经暮气深重,没有了气壮山河临敌必胜的豪情壮志,等等。

  这些指责,概念微妙,应用常识不太容易理解其中的逻辑。比如,为什么一场战争打胜了,胜利一方的前敌最高统帅却是有罪的,等等。必须使用我国官场特殊的解读技巧并对事件整体背景全面把握,方能明白其中之奥妙。后来的一些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这些官员是在代表九千九百岁魏忠贤和万岁天启皇帝向袁崇焕出不满和警告。譬如,天启皇帝起初对于袁崇焕要和皇太极和谈,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反感,到后来开始频频指责袁崇焕&1dquo;轻率遣使议和,动出非常,茫无实效”云云。(《明熹宗实录》,天启七年七月丙寅。)至于说&1dquo;袁崇焕暮气难鼓,物议兹至”,则表明已有不少人开始非议袁崇焕。&1dquo;暮气深重”一词,是帝国官场批评与自我批评时的一句术语,一般用来指责别人或自己已经不堪造就。用今天的概念理解,就是居功自傲,革命意志衰退,不思进取,该退居二线、颐养天年、回家玩儿去的意思。

  炮轰皇太极(9)

  随后,七、八月间,京师举行了盛大的庆功活动。京城内外由于宁锦战功受到升迁、赏赐的人,多达数百人。许多和这场大战毫无关系的人受到官升数级的奖励,其中,以魏忠贤的那位侄子累积之下连升九级的军功为最高。袁崇焕及其战友们仅仅加衔一级。以至于连魏忠贤的一个名叫霍维华的同志都有些看不过去,提出把自己受到的奖励转给袁崇焕。天启皇帝斥责道:&1dquo;袁崇焕议和这件事,所误不小。我不惩处他已经不错了。你少在这儿卖好。”(《明熹宗实录》,天启七年八月壬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