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帝国往事结局 > 第90页(第1页)

第90页(第1页)

  阅读

  因此,从皇太极继位到去世,十七年时间里,他们之间应该很难有私下交往的机会和可能。帝王之家历来如此,大约是不必怀疑的。他们之间即便能够见面,想必也都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时间短暂而且正式。除非还有一种极端隐秘的方式。  有一种看法认为,皇太极死后第五天,即多尔衮推举福临的前一天深夜,多尔衮曾经到过皇宫内院,和当时皇太极的哲哲皇后与庄妃有过密谈,从而确定了推举福临为帝的思路。这种说法被许多人认可,其实,很有可能不是事实。  我们知道,按照大清制度,皇家的警卫工作一直由两黄旗担任。两黄旗直属皇帝所有,实力与地位都是最强有力的,他们的自我感觉自然也会与众不同。两黄旗和两白旗之间嫌隙很深。这种失和状态最早可能是从皇太极继位之后开始的。当时,皇太极以黄色应该由汗王拥有为由,将自己所有的两白旗旗色与两黄旗旗色予以交换。从此,皇太极的直属部队两白旗变为的两黄旗,老的两黄旗则成了如今的两白旗。双方心中也就有了芥蒂。  皇太极死时,与两白旗素有嫌隙的两黄旗精兵统领图尔格,为此专门调动三个牛录的兵力加强皇宫的戒备,潜台词其实就是针对两白旗的。多尔衮是镶白旗旗主,他是否可能在如此敏感的情势下,深夜通过两黄旗的严密守卫进入到皇宫内院去,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到过沈阳故宫的人应该知道,要想不被人现地进入哲哲皇后的正宫居室或者庄妃的永福宫,不能说没有可能,却也是极度困难。当年,多尔衮的母亲深夜出宫两三次便被人举报,那时,后金汗王宫可能还没有皇太极生前的崇德五宫设计得那么严密。更何况是在此时此刻这种高度敏感时期呢。  沈阳皇宫中,皇后和其他四位最重要妃嫔的五个宫室全部在一个院子里,就是闻名的&1dquo;崇德五宫”。那里,其实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四合院,一套正房,加上东西各两套的四套厢房,住着这五位主子。透过窗子,其他房间的人员往来可以一目了然。北京故宫的情形与沈阳故宫截然不同。原因是,这北京的皇宫里,谱摆得太大,稍微重要一点的妃嫔宫室都是独立的院落,各成单元。关上门,可以把自己相对地藏起来,不像沈阳皇宫里那么没遮没挡。当时,庄妃与多尔衮之间假如有过信息交换的话,也很有可能是极度隐秘,或者是通过庄妃——孝庄皇太后的侍女苏麻喇姑进行的。而哲哲皇后——庄妃的亲姑姑曾经生育过三个女儿,没有儿子,她对于自己这个侄女想要做的事情,大约是心知肚明,并且乐见其成。对于多尔衮推举福临继位,她应该和自己的侄女一样,也是心怀深切感激的。  福临继位之后,多尔衮反倒有可能经常和此时已经成为两位太后之一的孝庄见面了。他以小皇帝福临名义布的那些文告与命令,应该得到过这两位太后的鼎力支持。  到北京以后,情形又截然不同。  此时的多尔衮已经不需要遮挡。进入北京后,他曾经住在皇宫大内的武英殿里。福临们来后,他住进了自己的王府,据说这王府的辉煌壮丽在当时不亚于皇宫。他到皇宫内院来时,可能有很多禁忌,但这些禁忌对于他来说,都是理论上的。蜘蛛网可以网住昆虫,飞鸟却一冲而过。那些皇家制度是他同意制定的,他是批准这些制度的人,没有人能够用制度来对付他和像他这样的人。是的,没有人。在那时的中国,他名义上是摄政王,实际上,以他的功业、威望、权势,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止他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他行使的根本就是皇帝的权力。  此后,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之间,可能有过一段时间的蜜月期。这个时期,是从多尔衮定鼎中原后,迎接小皇帝福临与孝庄皇太后们迁都北京开始的。  这种情形,很像那些在远方厮杀征战后满载而归的勇士们,在他们妻子或者情人怀抱中所感受到的温柔与多情。多尔衮奉献到孝庄皇太后面前的,是那伟大的、女真人一代代梦想的、寥廓无际的万里锦绣江山。孝庄皇太后母子坐在沈阳的皇宫里,居然摇身一变就成了这片大地至高无上的主人!&1dquo;mygod!”——我的上帝!世界上,有几个英雄,能够为女人做到这一点?

  阅读

  史书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按照礼部早已经安排好的时间表,皇帝和太后一行应该在顺治元年九月十七日到达北京。在通州只是迎入行殿短暂停留一下,更衣——皇帝大小便的委婉说法,然后,便前往北京。但实际上,摄政王多尔衮率领百官迎接至通州城外五里处,进入行殿,百官叩拜如仪后退出,摄政王留下与皇帝、皇太后叙话。不久,百官接到命令,皇帝一行旅途劳顿,决定当夜驻跸通州,次日一早起驾进京(《清世祖实录》卷八)。有历史学家认为,就是在这一天,时年三十二岁的孝庄皇太后,开始以自己的满腔柔情往返报同样是三十二岁的大英雄多尔衮。  顺治元年十月一日,第二次登基的福临册封多尔衮为&1dquo;叔父摄政王”;顺治二年年初,加为&1dquo;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十一月尊为&1dquo;皇父摄政王”。这种层层升级的尊崇,必定与多尔衮威权日重有关,也无法排除他与孝庄皇太后之间感情不断升温的可能。多尔衮成为&1dquo;皇父摄政王”之后,大清藩属国朝鲜国王看着大清咨文,问道:&1dquo;皇父摄政王是什么意思?”他的臣子回答说:&1dquo;我专门问过大清使臣。他回答说:就是去掉叔字,朝贺时的各种礼节与皇帝一样。”朝鲜国王说:&1dquo;那就是说有两个皇帝了。”(《李朝实录》,仁祖二十年乙丑。)  到了这一步,除了皇帝的名位,能够给多尔衮的已经全部都给了他。应该说,在那个时代,孝庄皇太后对于多尔衮的报答也算是至矣尽矣。其意味深长的潜台词是,向全国臣民公开确认了自己与多尔衮的夫妻关系,也就此界定了多尔衮与皇帝的父子关系。在漫长的帝国历史上,围绕皇位的争斗千奇百怪、血雨腥风,唯独还没有父亲抢夺儿子皇位的故事。不管多尔衮怎么想,也不管阿济格、多铎如何不甘心,如何希望多尔衮拿下皇位,这条底线划出来之后,跨过它,就意味着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意味着不可能不留下骂名。  顺治八年二月,在清算多尔衮的疾风暴雨中,皇帝颁布煌煌诏书,指斥多尔衮的累累罪行,其中谈到了多尔衮&1dquo;亲到皇宫内院”,等于公开承认了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之间事实上的夫妻关系。假如不是成了公开的秘密,到了尽人皆知的程度,对于此类事情,皇家一般都是能瞒则瞒,能骗则骗的。果然,到康熙朝修《清世祖实录》时,在卷五十三条中,这一段便被删去了。有一种说法,说是太后与多尔衮大婚的诏书一直保留在大清官方的原始记录中,后来,到乾隆时代,纪晓岚在皇家档案馆中还曾经看到过,他建议乾隆皇帝为了皇家脸面考虑,把这些档案彻底销毁了。  当时闻名诗人张煌言在他的《张苍水诗集》中写到:&1dquo;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晋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是一位抗清斗士,诗中讥讽和不屑的意味不言而喻。却恐怕不能简单看成是无中生有或者空穴来风。这种情形表明,在当时的社会心理中,在满洲人看来,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考虑了。而从汉族人那无数贞节牌坊来看,这对于太后本身和王朝形象的杀伤力却极大。因此,才被弄得如此欲盖弥彰。若是今天还用这种思维看待此事的话,就不仅可疑,而且可笑了。  孝庄皇太后的这些做法,除了感情和报恩之外,一个最深切的动机,其实还是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可惜,这小皇帝的一切来得都太过轻易,他既不懂得世事的艰难,也不了解人心的曲折,他根本无法体谅母亲的苦心,使这一切反倒成了他憎恶多尔衮和自己母亲的心结。那些在富贵中一帆风顺长大的孩子,经常在人性层面上具有完全不懂得感恩、不懂得体谅人的甚深的恶习,在小皇帝福临身上也算是一个典型案例了  事实上,多尔衮可能也并不为此感谢孝庄皇太后。以睿亲王的聪敏睿智,大约他也早就看出了孝庄皇太后的心思。这可能是他做了&1dquo;皇父摄政王”之后,时间刚过一年,便纳娶侄媳妇——前肃亲王豪格夫人的重要原因。大约也是他去世前一段时间里,长期在外,很少回北京的重要原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