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目魔族的覆灭。
陆渊没什么心理负担。
也没什么话想说。
谁都没有前后眼。
不可能窥探未来。
就算是他,拥有命运之眼,充其量也只是能推演未来,从无数的可能性中找到既定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用排除法。
把那些不可能的未来排除。
但是,众所周知。
很多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
换句话说,跟选择题不同。
就算是多选题,也会有固定答案。
但完全开放性的回答,就跟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一样,实话实说,这种阅读理解的含金量甚至不如填空题,毕竟,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来就没有什么正确答案,过度的标榜正确答案,其意义也只是用来筛选绝大多数人,可以说是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方式作答,进而完全封杀了答题者的自主思考能力,跟所谓的八股文,几乎没有区别。
这也是应试教育的扭曲性。
如果考生能意识到这一点。
自然是好的。
毕竟,能意识到这一点的考生,绝大多数都明白和光同尘的道理,就算不明白,也会明白人生中的取舍,比如说,到底是要分数还是要诚实,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如何作答都是对的,因为他们直面自己的内心并给出了答案。
可悲的那些不明白这一点的考生。
就像部分试卷上出的奇葩问题一样。
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有多少。
给你四个选项。
第一个选项是一百米。
第二个选项是一千米。
第三个选项是一万米。
第四个选项是十万米。
理论上来讲,第二个选项是对的,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情况,一公里左右,但问题在于,有极个别离学校比较近的,或许就隔了一条马路,一百米绰绰有余,或者说极个别离家比较远的,过去,也不是没有徒步十公里上学的学生,对应第三个选项,这种题出现的时候,就可以断定为出题者已经背离了学术为主的核心,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教学生撒谎。
原因很简单。
诚实回答,拿不到分。
不诚实回答,有违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教做人。
但现实却是看分数。
这就是一个扭曲到骨子里的事实。
而如果说以上这个还好,毕竟,无非是四个选项,指不定是哪个应试教育的败类或脑抽的出题者,出了这道可以说是没有正确答案的题。
那么,语文的阅读理解。
难度可以说是地狱级别的。
因此,对于那些不明所以的学生来讲。
他们需要考虑的不是文章本身的含义。
而是出题者的思想。
出题者为什么要问出这个问题。
这才是核心所在。
而这个道理,是他们在课本上和绝大部分老师口中绝对听不到的,陆渊也是在年少时碰见一位好老师,才在多年之后,明白了这个道理。
当时那位老师只给他讲了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阅读理解,或者说,绝大部分与思考有关的题目,都是在无限之内去探索有限。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