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踏上,那鬼卒会动起来。据说真有人活活吓死。雪芹只觑了一眼,就心惊胆战,异常地憎恶和反感。
但是当他到了正殿后的寝宫,却使他屏住了呼吸,张大了眼睛——他所见的是一百多个千姿百态的侍女塑神群!这些少女,都美丽可爱,她们各自在“做着活计”
,简直就是活的人物!雪芹惊呆了,脚下不肯移动了。
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如此复杂地把好的、坏的、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善的、恶的……都缠结在一起,没有极高的智力,是难以审辨取舍的。然而,年少的雪芹却从这里汲了他的灵源智府——他把“七十二司”
和“侍女群”
这两个绝不相干的、性质全然异致的意念,忽然一下子结合起来了,他产生了一个绝顶奇特的想法。
“七十二司太丑恶了!寝宫太美了!人说七十二司掌管人的亡魂;我则也可以另创一个“世界”
,非阴非阳,那儿是少女们的灵魂的归处,有一个美丽智慧的仙姑在掌管她们的“命运的簿册”
。
少年雪芹的这个想法,是一种对俗世迷信的嘲讽调侃,也是对妇女命运的一种最奇最圣洁而又最沉痛的“社会主张”
与“哲学思想”
。
这是一种神奇的“结合”
的产物。他头脑与心灵中爆出了这样一个火花,成为他写小说的构思契机,天才光焰的火种。
在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一书中所描述的“太虚幻境”
,其实就来源于这个东岳庙——山门外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大牌坊,殿门内两厢分列着“薄命司”
、“痴情司”
、“春怨司”
、“秋悲司”
等众多名目的“分司”
——也就是分类分部管理的意思,这正是仿照东岳庙的建筑布局而得出的艺术联想与文采创造!
东岳庙里的“七十二司”
、“地狱”
的鬼卒和灵魂,寝宫的百十名侍女群,给了雪芹以反、正两面的启。
他思索:绘画家有言,“画鬼易、画人难”
,因为谁也没见过鬼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就可以任意地去挥;但是人则不然,画出来要像活人,而且不能雷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这就悟到:塑那侍女群的艺术家,比那塑鬼魂的匠人不知要高明多少倍,百十个侍女,年纪相仿,身份地位相同,而能塑得那么神态各异,绝无“千人一面”
之病,这本领太高了!于是雪芹深深领悟:画人、写人、要向塑像者“学艺”
,当徒弟。他家是世代出画家的门风,但从他为始,又恢复了专喜欢画人的老传统——唐代诗圣杜甫咏过的曹霸,就是画马、画人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