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开海,便不得不提起其中一条极为复杂的利益链条。
按照朝廷最初的设想。
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海上贸易,从中抽税,负责管理洋人贸易事宜。
但最关键的就是海上贸易风险太大。
往往有一些富商伙同倭寇入侵沿海。
这些人先假借倭寇之手,大肆掠夺沿海百姓,沿途货船。
然后再互相私通,利益分账。
到了官府剿灭倭寇的时候,再暗中通过渠道取得战报计划,通报给倭寇。
于是乎沿海的营商环境每况愈下。
百姓民不聊生。
一来二去,朝廷每年往剿灭倭寇上面的投入越来越多,甚至一度过了市舶司收上来的税。
长此以往的入不敷出,加之倭寇怎么剿也剿不完,最终导致先帝实行闭关策略。
直接宣布片板不得入海。
这才渐渐平息了倭寇的祸患。
如今苏逸提起这事。
李书瑶心头好像压了一块大石头。
她并非没有考虑过。
而是如今大夏真的经历不起战争了!
每次大战其实都是在烧银子,军需粮草像一个黑黝黝的无底洞一样,把大夏原本就贫瘠的国库往深渊里一拖再拖。
钱还没赚,就先全搭进去了。
这样赔本的生意,谁会去做?
“苏先生,大夏的国库刚刚见了好转,要是开海,岂不是又要重新回到以前了?”
“我们家里是稍微有一点权势不假,可这话小姐要是给陛下说了,就是有九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啊。”
上官玲珑生怕苏逸不清楚“开海”
这两个字对于朝廷的分量,一再强调。
“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
“诚然如上官所说,这法子提出来有很大风险。”
“不过咱们陛下不是那种迂腐的人,我给你讲清楚,你肯定能说服她。”
即将“被说服”
的李书瑶轻轻侧着头,等着苏逸给出下文。
她也很好奇。
苏逸能给出怎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大夏的国库确实如同上官玲珑所说,见到了好起来的苗头。
可积弊多年的沉疴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根治的。
想要治重病,那就要猛药。
她隐隐觉得苏逸这次说的“开海”
,八成就是自己所期待的猛药。
“先帝闭关,原因是倭寇。”
“倭寇肆虐沿海,侵扰百姓,大肆掠夺,却始终剿灭不了,这是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