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民国人物传记 徐愚 > 第7页(第2页)

第7页(第2页)

[21]的自定位及其始终从世界看中国的眼光,使他常能从大处着眼。其一言一行,往往反映时代的声音,说出时人想说而未曾出口的话,故能对社会产生“一时刺动的效力”

,实际也就创造了历史。

  不过,所有开拓者恐怕都不无遗憾。胡适晚年的自我认识,似乎不甚乐观。他在en)的美国记者,“真是一位了不得的人”

,因为他能“对美国的种种都来批判”

;而“他在美国的影响,正如中国的胡适之”

。[22]则胡适自认他是自觉地对中国的种种都要批判,而他的主要所为也在这方面。就像他在1936年对汤尔和所说,“打破枷锁,吐弃国渣”

是他在国中事业的“最大功绩”

。这里当然有“故意说”

的意思,或不无自谦(清季民初人特别愿意强调其破坏批判的一面,也是那时的一个倾向或一种风格)。[23]

  唐德刚先生说,胡适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一部近代中国文化史”

。但中国在“文化”

上的进步,恐怕也曾令他失望。胡适七十岁那年,向记者抄赠他二十五岁生日词,里面说他的“葫芦里也有些微物,试与君猜”

,并解释说,他葫芦里的“些微物”

就是“要为中国文化、思想、教育建立的基础”

。虽然“四十五年来的成效并不大,但我至今还相信葫芦里的药是有效的”

。四十五年前的药还有效,则其病仍未除,岂非他建立基础的“成效不大”

之注脚。

  早在留学时期,胡适就愿说:“吾他日能生见中国有一国家的大学,可比此邦的哈佛,英国之康桥、牛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

这个愿望,可惜并未实现。他早年在《非留学篇》中就强调出国留学是以不留学为目的:“留学乃一时缓急之计,而振兴国内高等教育,乃万世久远之图。”

如果后者不能成功,则学子不得不长期留学,将“永永北面受学称弟子国”

。而“神州文明之梦,终成虚愿耳”

。今日两岸留学仍是正途,此岸尤趋之若鹜。则至少在这一层面,“神州文明之梦”

,的确也还是梦。

  胡适在他1962年最后一次讲话中,说到中研院本想建立数理、生物、人文三个大中心,“不幸的是几十年的政治变动,八年抗战,十年戡乱,使我们的好多梦想未能实现”

。[24]尽管胡适向以“乐观”

著称,好梦未能成真,似乎是他晚年心境的常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