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民国人物传记 徐愚 > 第15页(第1页)

第15页(第1页)

  过去讲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时,通常倾向于将其说成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其实若细察时人之意,恐怕其目的和重心都在“西学为用”

之上。而且,不仅梁启、张之洞等人是如此,就是那些以西学比附中学之人,许多也是为了“投合吾国好古之心,而翼其说之行”

。[33]盖主张变法之人,不过要学习西方,并无废弃中学之意。惟守旧之人对此不甚了解。张之洞将体用之关系讲明,正可释反对派之心结。实际上,如果没有学习西方的时代需要,中学为体恐怕根本就不会成为士人所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中体西用”

这一体系之中,“中体”

虽置于“西用”

(有无引号是否需要统一?[统一加引号])之前;但从其产生的历史看,“中体”

实在“西用”

之后。

  具体言之,《劝学篇》中讲“西学为用”

的篇幅即多于讲“中学为体”

者。张氏并在序中明言,中学也以“致用为要”

。可知全篇都重在一个“用”

字上。再参之以19o2年张之洞与刘坤一合奏的“变法三疏”

,其目的和重心就昭然若揭了。言用而必言西,实已暗示中学至少在当下已无多大用处。更重要的是,张氏又挥其旨意说,如今言西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在往西走的路上又进了一大步。中学既以致用为要,西学复以西政为要,则“中体西用”

这一体系之中的“中体”

实已被“西用”

挖了墙脚。张氏所欲坚持者,唯中国文化之基本价值观念也。其余一切,大约均可不同程度地“西化”

  问题在于,西政恰是建立在西方的基本价值观念之上的。要将其用之于中国而又要不改变中国的基本价值观念,这是一个极难处理的问题。严复已看到了这一点。他在19o2年驳斥“中体西用”

这一提法时指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34]严复此时之意,颇接近后来的“全盘西化”

,此不详论。从根本上看,这是一个文化体系究竟是否可分的问题。

  从魏源到梁启那许多中国士人都倾向于认为文化体系是可分的,故有可能接受或采纳异文化的某些部分并整合进自己的文化之中。从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以来,许多中国士人一直在寻找一个中西文化之间的会接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正是这一观念的典型表达。而且,文化可分论也是中国士人借以避开认同问题的实际理论依据。中国士人可以接受许多西方东西而不觉十分于心不安,仍能保持其中国认同,就是有文化可分论作基础。清季士人讲西学源出中国也好,讲“中体西用”

也好,多半都是在保持中国认同的基础上,为引进西方文化找依据。

  但是,19世纪的西方传教士基本是主张文化体系是完整不可分的(这当然与基督教一神独尊的排他性相关联)。他们以为,对异文化要么整体接受,要么全盘拒斥,没有什么中间立场。即其所谓:“欲求吾道之兴,必先求彼教之毁。”

[35]因此,对中国士人来说,学习西方颇有点不归路的意味。以今日的后见之明来看,近代中国人学西方真可说是“邯郸学步,反失其故”

。而之所以失了自己的“故”

,原因固然甚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人所坚持的文化整体论。要学习异文化,必同时摒弃己文化。两者不能妥协,也就谈不上什么会接了。

  冯友兰说:“清末人本以为西洋人是野蛮底,其所以能蛮横者,纯靠其有蛮力。对于有蛮力者之蛮横,亦只可以蛮力应付之……所以清末人之知注重力……部分是由于清末人看不起西洋人之所致。”

[36]但是,中国人既然开始注重力而搁置自以为所长的理,实际上已开始接受西方的思想方式。其早年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是觉得与“夷人”

不可以理喻,不得不讲求力,还是降而求其次的意思。到同治年间办洋务求自强,主张“破华夷之界”

,虽仍未离师夷长技的思路,实已无降格之意,而渐有拔高中国自己之心。彼时反对师事西方的叶德辉,乃不得不反对“以国之强弱大小定中外夷夏之局”

。[37]叶氏所反对者,虽然未必就是其对立面所直接提倡者,但叶既感有必要提出反对之,大约已渐有类似的认知出现。后来一些中国人自认野蛮,正是以强弱分夷夏的结果。

  这里仍有西潮的影响。中国传统本崇让不崇争,《春秋谷梁传》(定公元年)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让也。”

老子主张“不争”

,墨子讲究“不斗”

,思路相近。许多人心里未必真喜欢让,但表面上仍不得不崇之,盖世风使然也。这正是赫胥黎所强调而严复所不译的后天伦理作用。西潮入侵,国人由重理转而重力。过去受压抑的法家耕战思想被重“现”

,进而引出商战以至学战思想,[38]“争”

渐具正面价值。这是后来“物竞”

思想流行的土壤,只是还缺乏系统的表达。《天演论》能风行于世,正在其不仅解答了中国何以败——因劣,而且提出了解决的路径——即争。国人已先有争的意识在,自能不胫而走。要言之,争的观念因西潮而显,亦由西潮为之正名。美国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d。spence)在其关于中国近代的著封面上以中文大书一“争”

字,[39]盖有所得焉。尚争而不尚让,正是中国近代与前近代的一个重要区别。

  到严复译述《天演论》,特别是他把进化论化约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

的简单公式并得到广为传播时,已经注重力并且尊西的许多中国士人很快被说服就不足为奇了。甲午兵战失败,士人纷纷寻因。《天演论》一出,简明而系统化,而人皆以为言其所欲言。盖重力尊西尚争的倾向已为严复版进化论的风行准备了语境。有此理论,强力就成了最好的说服手段。一旦胜者是因为其文化优越这样一种观念在士人心中树立起来,失败者的传统自然像粉一般碎了。既然中国屡被战败,则其文化必然低劣。中国人以前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中国历史上两个从人变成神的关羽和岳飞以及一个半人半神的诸葛亮都不是成功者。如今则承认败即是劣,可知其价值观念已完全转到西方一边了。西方在改变中国人思想方式一点上已基本成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