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灵大喜,带兵剿匪是他最爱,这可比处理政务简单有趣多了。
“灵必不负主公所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陶应仰天大笑一声,有了这三个帮手,初步就可打开局面,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哥的班底,初成矣!”
孙观也替纪灵高兴,也为陶应的知人善用由衷钦佩。
“主公,纪校尉既然做了练兵处军政司正使,这招兵之事,将如何着手?”
这是决定陶应能否在泰山郡站稳脚跟的大事,也关系着他们的前途命运,孙观一提出这个问题,糜芳、纪灵立即竖起耳朵,目光炯炯地盯向陶应。
“如今的泰山郡,除了黄巾贼、泰山贼,几乎已没有几个百姓,招兵很难!”
“除非,在徐州招兵!”
这几乎是纪灵三人一致的想法。
“唉!”
陶应扫视三人一眼,一脸神秘而又为难地叹了口气,打马狂奔一气。
“这……”
陶应的神态,弄得纪灵、糜芳、孙观三人一头雾水,皆满腹疑惑。
“主公这是何意,招兵难?还是对我等失望?”
三人互视一眼,催马追上,陪着陶应默默疾驰一阵。
待陶应过足了瘾,方放缓度,等待后续人马、车队上来。
“泰山郡遍地都是兵员,若放宽招兵标准,召集十万人也不难,可关键在于,我缺少领兵的大将啊!”
卖够关子的陶应,稍稍让自己顺了口气,便说出了兵源所在。
“这,不能吧?!”
闻言,纪灵三人倒吸一口气,又面面相觑,一脸的不敢置信。
“主公,泰山郡已无百姓,从何征召这么多兵?”
孙观乃泰山贼匪出身,对泰山郡的现状知之甚详,担心陶应不了解状况,提醒了一句。
“遍地的黄巾流寇、泰山贼匪,难道不是兵员吗?”
陶应扫视三人一眼,见他们还没有转过弯来,便耐心解释了一句。
“黄巾流寇,本来就是没地可耕种的百姓,若我们给他们饭吃,招安他们,再妥善安置老弱病残幼,不仅解决了兵员,还一劳永逸解决了匪患,这般好事,何乐而不为?”
陶应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三人哪里还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担心朝廷不容这些贼匪罢了。
不过,既然陶应敢如此做,就一定有十足的把握。
再说,陶应的背后,还有一个做刺史的爹。
“主公,观有几位昔日好友,皆武艺精熟之辈,若主公放心,观亲往礼请来见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