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学林风眠的意思弄过几幅花鸟游鱼,很快收手,理由也简单:“都给他们画过了。”
此外呢?
奋斗,吃苦,我也怕。
木心画画(也许包括写作)力避讲求规模、投入劳作、耗时费工的类型。这是他懒么?他生就这路天性。事情不止于此:他对画种本身也不称心,他独钟林风眠,有道理的,林风眠先已在所谓国画和油画之间,寻了一条然的路。
固然,林风眠也画油画,但与他的纸本作品量不成比例。几位留法前辈,唯有他早早出脱油画国画的两分法。他的开创——几乎可说是开创——是用中国纸渲染法国人的意思。在林风眠的年代,那是全的绘画:大致以塞尚为名义,旁借德朗、杜菲、弗拉芒克……掺一丁点勃拉克或毕加索,然后,有距离地止步于立体主义——那是三十年代留法学生的认知极限。
在早期现代主义萌芽中(亦即塞尚),中国人看到的可能不是“现代”
,更不是塞尚的文脉与景深(譬如,十七世纪的普桑),而是中国绘画的记忆。譬如“逸草草”
(使用软的国度崇尚“性”
),譬如“写意”
(一个被任意解释的词)。但是够了,绘画需要的不是理由,而是诚实的误解。
此所以林风眠作品不是所谓现代绘画,也不是中国画。他的真创意,我以为,是撇开西画与国画的通常图式,采用正方形。木心忠实继承了正方形图式。本次开馆展幸得上海画院出借十幅林风眠原件,我取了其中一件和木心的画并列,四边尺寸竟是分厘不差。
很像吗?很像。除了正方形,木心的层层涂抹,这种涂抹的才具、意图、美感,和老师处处相异。封闭年代的孙牧心只认林风眠,而我认的是木心纽约时期的“纯抽象”
系列,那才是他——现在要点来了:木心不是到抽象石版画方始摆脱林风眠,早在备感孤绝的七十年代末,他便逸出乃师,另走了一条神乎其神的路,一条他从未做出解释的路。什么路呢,就是他那批很小很小的“转印画”
。
林风眠《芦苇》(左)与木心《渔村》(右),纸本彩墨画。今年,师生俩的画终于在开馆特展中挂在一起。
转印画,英语“Frottage”
,亦称“拓印画”
。制作方式,大致是先在玻璃(或类似材质)上涂满水与色彩,以纸覆盖其上,翻转后,趁着纸面上湿濡流溢的水渍、斑痕,即兴演成各种图案、图式、图形。
在木心的转印画中,林风眠,完全消失,连带消失的,恐怕还有“绘画”
——“绘画”
,很麻烦。不论国画还是油画、具象还是抽象、工细抑或“写意”
,都是观察、构想、起稿、定稿、描绘、刻画……直到完成的全过程。转印画,大幅度省略了“绘事”
,严格说,转印画不全是画出来的,而是作者审视满纸水渍的“机变”
之道,临时起意,当场判断,演成一幅“画”
。其间,当然要看技巧,或者说,一种难以察知、不易命名的手段,这手段,不是已知的繁复“绘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