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无常边划桨开船边说道,也是奇怪的很,前两次到达此地皆是风平浪静,没有丝毫危险。
张含充在一旁道,此前袭击咱们的水猴子恐怕是刚来到这处湖水中不久。
我说这个你都能看出来?难道你是他兄弟?
张含充冷冷地道,刚才我们下水,就见水猴子拖着莫家两兄弟飞快向前游去,我急忙跟上,游不多久,那水猴子见我追的急,停下身子开始暴力撕扯莫文豹的身体,想杀鸡儆猴威慑我。
我自然不害怕,急忙上前,在血水蔓延之前,我发现眼前的怪物竟然是水鬼,然后血水氤氲开来,我就什么看不见了。
我向莫大叔打了个手势,两人便从两侧钻入血水之中,找了半天竟然没有水鬼的身影,就连莫文虎也不见了踪影。
还好我在水底行走的时候,陷入了一个坑底,估计是那水鬼的巢穴,便拉着莫大叔钻了进去,钻进去之后,才发现别有洞天,那个洞穴跟人住的房子那么大,里面漂浮着鱼虾河蟹的尸骨,但就是不见水猴子的身影。
我们在河底暗洞里找到了一个出口,追了出来,水猴子已经没了踪迹。
从水猴子洞穴里面没有人骨,而且鱼虾河蟹尸骨数量不多,可以推测这个水鬼是刚从别的地方迁徙过来的。如果是土生土长的,里面尸骨数量铁定很多,莫大叔前两次来也一定会受到它的攻击,要知道水猴子这种鬼物最喜欢攻击人类。
我说既然如此的话,那个水猴子还没走远,说不定就潜伏在周围,咱们还是小心点好。
虽然出师不利,折了一个队友,但距离目的地还有一段路程,不能半途而废。
我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在船上警戒。
依照常理推测,水猴子在袭击了莫文豹莫文虎哥俩之后,被我用竹篙打了一下子,这家伙是很记仇的,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再我们顺利到达湖边的时候,却不知怎么得没有再次攻击我们,也不知道它去了哪儿。
船靠近岸边,莫大叔甩出了铁锚,挂在了一块石头上,随后小船靠了岸。
上岸之后,我抬头向上看去,峭壁高不知几何,只见头顶月亮跟挂在峭壁尖角上似的,倒有那么一点通天的意思。
峭壁之上杂草丛生,多有歪脖子树和洞穴,但看不见所谓通天灵宫大门在什么地方。
我问莫无常道,莫大叔,通天灵宫的大门不知在何处?
他指了指长在峭壁之上的几棵歪脖子树说道,前往通天灵宫的密道就在歪脖子树后面。
听了他的话,我们都有点儿激动,虽然我们不知道此行会发现什么秘密,但我隐隐感觉这个通天灵宫和青铜血匣子、周宣墓葬之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然的话,那周宣墓葬里面为什么会有一个古蜀时期的青铜面具。
我根本不相信三国时期的周宣脸上戴着的纵目青铜面具是它在梦境中获得的,里面应该有着其他隐情。而且通天灵宫里面隐藏的秘密可能牵扯了未知势力来此寻找,说不定能碰到我二叔和杀害庄羽父亲的凶手。
想到此节,我快步行至峭壁下,甩出了一段绑有石块的绳索,将之挂在了歪脖子树上,只见石块飞快饶了几圈。
我使劲拽了几下,觉得很结实,就双手抓住绳索,双脚踩踏着石壁,向树上爬去。
歪脖子树距离地面并不高,最多不到四米,很快我就爬上了树,树后面果然有一个巨大的洞口,正好被歪脖子树的浓密枝叶所掩盖,从下方根本看不出来此处有洞穴,又加上此地人迹罕至,是以千百年未被人发现。
其余几个人,在我爬上歪脖子树没两分钟,全部爬了上来,会师之后,张含充打头走进了密道之中。
密道人工开凿而成,刀砍斧劈的痕迹甚为明显,洞穴斜斜向下,越向里走,越是宽阔,像一个开口喇叭。
行不多时,我们路过一个极为宽阔的地方,手电光罩范围根本笼罩不过来。
在光照范围之内,我发现左右两侧隐约摆放着许多高炉和鼓风设备。
莫无常介绍说,此地很有可能是一个古代的冶炼场所,上次跟随我们来的那个风水先生说此处是一个矿藏之地,天宫之门就是就地取材,冶炼而成。
听了他的话,我们不仅啧啧称奇,此处如被考古历史学家发现,或许中国冶铁史又会增加新的一页。
四川地区自古以来铁矿资源就非常丰富,截止2005年年底发现的铁矿产地有117个。专门记载巴蜀地区古史的《华阳国志》里面对巴蜀地区的冶铁技术多有介绍。
我们并非勘探专家地质学者,对此不感兴趣,继续向前行去,拐了几个弯道,我们来到了一个更为旷阔的空间。
此地犹如一个巨大的地下停车场,无数铁柱耸立支撑洞顶,一眼望不到顶,黑黝黝散发着冰冷的气息,古老的沧桑之感扑面而来,周遭是巨大的黑暗空间,仿佛恶魔一般,能一口把我们吞下。
我们一行五人,不自觉的靠在了一起。
莫无常道,再有一盏茶的功夫就走到了一处诡异的铁人林中,这些铁人皆是由铁水铸造而成,手持兵戈,骑着马,让人惊异的是,这些死气沉沉的东西会动。上次来的时候,幸亏那个风水先生破了铁人阵,我们才能安全抵达天宫大门门口,如不然,你们来到这里,可能会发现早已死去了的我。
听了此话,我心下一凛,心想,当初在周宣墓穴之中,我们也发现了铁马人,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思考之时,我们已经来到了铁人林的边缘。
一眼望去,铁马人排列杂乱,却似乎是正在施展某一阵法,只不过阵法还没有施展出来的时候,似乎被人直接破坏了机关,导致这些铁马人都保持着攻击的姿势。
这些铁马人犹如天兵天将一般,横亘在通天灵宫大门之前,护卫着这里古老的一草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