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他做了一件胆大包天,甚至有悖常理的事情——他抬起手,就像撸尿尿那样,顺了顺李浔的头。
李浔差点儿就闯了个红灯。
寸头手感很不错,宋仰意犹未尽地回味,又有些遗憾地说:“要是我再早出生个几年就好了。”
“怎么了?”
“那我就可以去现场看你比赛了啊,”
宋仰叹了口气,“要知道亚运会是你最后一次参赛,我肯定把所有零花钱都拿出来飞一趟仁川。”
李浔心底也是五味杂陈:“我又没拿冠军,有什么可看的。”
“你不懂……”
十年前的那一眼,那一笑,那一支箭,那一记摸头杀,给李浔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滤镜,从那以后,李浔就区别于赛场上所有的运动员。
李浔的出现于他而言就是最精彩的看点。
每一支箭都燃着中国队的希望。
可是再也看不到了。
宋仰像是受伤的动物,伤感地说:“我以前总以为你会一直比下去,比到我长大,甚至还妄想过跟你同台竞技呢,我查到Is世界赛是允许业余选手报名的,和国家队运动员一起比赛。”
李浔很意外:“你这么了解行情呢啊。”
因为你比过。
你的每一场比赛,能搜到的我都看了。
我还能想起你每次比赛时的总环数,记得比语文书上的必备古诗文还牢固。
不过这些内容说出来有点奇怪,宋仰只是点点头说:“我也喜欢射箭。”
在红绿灯口,李浔腾出手来揉揉他小脑袋:“那你继续努力,以后有机会上场,我肯定去看你比赛。”
他的手法就没那么温柔,搓完以后宋仰的头炸了。
“这可是你说的。”
汤包吃多了有些口渴,李浔的水瓶已经空了,宋仰拉开副驾的收纳柜,想在初之的零食库里找点牛奶解渴,却没想到滚出来一瓶矿泉水。
“你不说没带么?”
李浔对此也很震惊,他真不记得那瓶水是什么时候放进去的,可当他说完“我不知道,那好像是初之放进去的”
之后,宋仰却拿着一种别有深意的眼神看着他,搞得他百口莫辩,所以干脆不辩了。
甚至嘴欠道:“你别拿那种眼神看我,搞得好像跟我间接接吻你吃了多大亏似的,再说了,是间接,又不是舌吻,只有你们小屁孩才真当回事。”
宋仰的脑海中浮现出某种不该有的画面感,脸红如辣椒,左手掐住李浔的腮帮子,戳起两个汤包塞进去堵住他的嘴。
李浔的两腮被撑得鼓鼓的,没法说话,只有软绵绵的,带着宠溺的笑声回荡在温暖的车厢里。
第15章“有没有一点小心动?”
李浔上班后,宋仰就很少往孙老师家里跑了,不过晨跑的习惯维持得很好,他每天起床都会在Q上找李浔打卡,告诉他自己要起床了。
他们各自掐表,看谁先跑完五公里。
一次月考成绩有小幅度上升,老妈遵守诺言,把手机还给了他。
宋仰下载了一个可以实时分享运动地图的app,并且强制要求李浔下载,和他互加好友,在这个app上,可以看到对方的路线图,正在听的歌曲,宋仰将它们存进自己的曲库单。
这些旋律与静谧的清晨密不可分,以至于后来他再听见相同的旋律,他第一时间想起来的不是演奏者,而是李浔的脸。
这些旋律点亮了他枯燥的高三生活。
转眼就到了年。
一年到头,就这几天最热闹,家家户户,各地串门,宋仰家里亲戚多,饭局从除夕排到正月初七,家里几乎天天都有亲戚上门,而李浔家恰恰相反。
李浔出生在一个很偏远的小镇,远到宋仰连这个小镇所在的市区都从没听说过。据李浔的描述,这地方环境不错,依山傍水,但就是没什么人气,镇上的主要经济收入都来源于农业和畜牧业。
通俗点说就是卖菜和卖禽类,各家有各家的穷法。
李国涛从部队退役后,拿着攒下来的钱开了家面馆,经人介绍,认识了从外地读书归来的蒋鸢。
那时候的蒋鸢二十四岁,年轻漂亮,是名体操运动员,因为腿部动了刀,不得不在家休养。体操项目吃青春饭的,在亲朋好友的不断劝说下,她放弃了梦想,回归现实。
蒋鸢虽然结了婚,但她的心并没有沉下来,她和李国涛之间的矛盾在逐渐显现出来,产下李浔没多久,她又回外地工作,认识了一位外国籍篮球教练,自此,挣脱了命运的桎梏,远走高飞。
那年李浔五岁,什么都不懂,爸妈离婚的那天他和姐姐一起在街口陪爷爷卖猪肉,给猪皮拔毛。
宋仰想象了一下李浔卖猪的画面,觉得既吓人又好笑。
李国涛在这件事上受了刺激,带着俩孩子来到南城打拼,看李浔在射箭项目上有点小天赋,就花钱培养,等李浔经济自由后,他又开了家饭馆,打算做大做强,谁成想这“嘎嘣”
一下,半条命没了,投进去的二十多万装修费连水漂都没见着就没影了。
“我已经挺多年没回老家了。”
李浔坐在公园的长亭里,望向不远处的码头,灯球似乎快没电了,忽明忽暗。
宋仰安静地听他说话,风吹过树梢,有沙沙的声响。
这个季节,湿地公园里格外冷,李浔说话时,嘴里冒着一层白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