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父子又采取了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在岷江河流中建立了一道分水堰。】
画面上,原本堵塞的山体从中分开了一道小口子,代表着水流的蓝色顺势而入。
而内外两侧的河道,则是直接做了个切面图出来,一条靠左的窄而深,靠右的则是宽而浅。
【由此巧妙的设计,能够成功做到在汛期将更多的河水引出外江泄洪,枯水期则能将更多的河水引入内江浇灌农田,这也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由此,蜀地平原一年四季都能够获得充足且稳定的水量,为“天府之国”
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对于不了解相关知识的人来说,这其实很难懂。最起码光看课本,李晓诗是完全理解不了这个工程是有多么伟大和巧妙的,但配上老师给他们看的视频后,就连都江堰的运作原理都一目了然了,十分清晰。
李冰的儿子更是激动到难以自抑。
【而为了解决泥沙堆积宝瓶口的问题,除分水堰外,李冰父子又修建了飞沙堰和离堆。利用宝瓶口狭窄与离堆的阻拦效果,让流至宝瓶口的河水回流,将大量沙石排至飞沙堰,再流入外江,少量则是沉淀在了飞沙堰对面的凤栖窝,由人工定期清理,从而实现了“二八分沙”
,有效防止了宝瓶口被堵塞的问题出现。】
【而若汛期水量过大,狭窄的宝瓶口也可以控制水流,将更多的水通过飞沙堰再次排入外江,这也是都江堰的第二级分流。】
不只是李晓诗,这回连同许多不通水利工学的观众也都通过这样的解说完全看懂了都江堰的运行原理,无不赞叹。
这种设计和思考,只能说是完全夺天人造化,以人力改江开山,从而彻底消除困扰掉了蜀地平原无数百姓的旱涝灾害。
天幕上,视频还在播。
它转到了现代的都江堰,一段俯视的、全面的航拍视频。
水流湍湍,双江并行。
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岷江水流不歇,成都平原绿地万顷。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于一体,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天府之国就此诞生。】
【两千两百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在挥着巨大的作用,至今,仍然在使用。这是一项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的工程,孕育了成都平原的沃野粮仓,造福着华夏数不尽的人民。】
直到李晓诗把视频关掉,重放大自己的画面,许多人依旧没有从画面中缓过神来。
虽然不是第一次从天幕上“由上往下”
地俯瞰山河,但这一次,无数人心中对山川天险的畏惧都在不知不觉中化作了对这个“都江堰”
的赞叹。
蜀地平原的人民更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他们是真正知道都江堰好处的人,他们是批认可李冰父子功绩的人,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始终有人记得是谁帮助他们改天险、分岷江,又是谁带给了他们祖祖辈辈的安定生活。
李晓诗还在念课本上的相关史事。
“都江堰一开始灌溉的面积有五十六万亩,后来达到了百多万亩,现在差不多已经过了一千多万亩。”
她道:“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都江堰对于蜀地,对于华夏,意义真的是很深远了。就连我们之前的八级大地震,都没能把都江堰震毁,虽然鱼嘴那里的地表开裂了,但是它仍然在挥着分流的作用,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基本都是功能完好,真的真的很厉害。”
李冰儿子忍不住去拽他爹,夜色中,李冰抬袖拂了一把脸,擦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流下的眼泪。
造福千秋。
无数百姓因为他们今日的“治理”
而过上好日子,不再受水患侵袭,不再被旱灾困扰。
两千多年,他人虽然不在,可他现在知道了,都江堰一直到两千多年后、王朝倾覆的时代,都仍然在保护着这一方水土。
这样就够了。
李晓诗“吁”
了一声,合上课本:“其实这节课对我们来说比较重要的就是记一下七个国家的名字,再记记都江堰的几个小工程,剩下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但是我今天却着重给大家看了看都江堰的内容。”
她坐得很直,语气认真:“因为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大家都要以安居乐业为主,要让自己的百姓过得好,这样国家才能强大。虽然我不懂很多事情,我的观点听起来可能也太片面,但是没有关系——之后的历史课中,我们会一步步了解到更多的内容。”
以史为鉴,一些威名传扬后世的古代统治者前辈们,慢慢地可能就会现了,究竟什么才是最正确的。
毕竟,如果真的是属于那种“不会以史为鉴”
的人的话,也很难会有他们的成就。
李晓诗不着急,毕竟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只是个小孩子,她懂的还太少,她没有资格对古代的统治者们指手画脚,她的话,在那些人听来,可能也就是个“童言无忌”
的范畴。
但什么事都是要慢慢来的,既然运气选中了她,让她能和古代人聊天,那么她肯定就要尽自己的努力,让古代的人民过的好一点——潜移默化总行的嘛!
反正他们又打不着她,她就每次都灌输一点百姓最重要的观念,每次都念每次都念,说不定就起效了呢!
Tips: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1t;)
&1t;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