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为此高兴不已。不过我更高兴的是,孩子们的婚姻大事6续都有了好着落。
还记得上次全家一起过节的时候,想不起是哪一年了,当时在宴席上,我告诉秀忠,政长之女菊姬将作为正室,嫁给他与情人阿静瞒着老婆阿江在外边私生的儿子,亦即在我们甲州遗臣保科家长大的“老三”
正之。这个孩子与昌幸家的英雄儿子幸村一样有个“幸”
字,我们都敬佩他们祖父幸隆公,就让秀忠这个儿子取幼名叫“幸松”
。
他为了感念保科家对他的养育之恩,终生不愿更改其姓氏。
由于秀忠的正室“崇源院”
阿江善妒,而秀忠自己又是个极怕太太的男人,连侧室也没胆纳一个。因此在幸松出生以后,不敢养在城里,便将阿静与幸松母子托给信玄次女见性院照顾。后来见性院将幸松养育到七岁时,又交给信玄旧臣保科家的正光做养子。而正光的父亲正直,便是高远城的领主。我家灭亡那年,我父亲这位亲戚在深志城附近的平谷把守要隘,被领兵前来的有乐劝服弃城离开战场。
正光是昌幸的女婿,娶了昌幸的第四个女儿为妻室,却没有儿子,虽然另有养子,不过在收幸松做养子后,就让幸松当自己的继承人,取名“正之”
。正之十八岁时,因为秀忠的正室已死,正之才第一次与秀忠正式见面。我知道,以前他总是找机会偷偷溜去躲着看儿子。两年以后,正光过世,正之继承高远藩三万石。秀忠死后,正之的异母兄长家光对他颇为看重,先后让他拜领几十万石,还总是念叨说将来他的后代必托付给正之辅佐。
正之是个很热忱的朱子学徒,并且爱向惟足这个“神棍”
学习神叨叨的东西,我看他迟早走上神儒一致之道。他不但为家光确立了身份等级制度的固定化,还大力推行男尊女卑的观念。我不愿意把甲州的姑娘嫁给他,姑且让他娶家康的铁杆谱代老臣之女,据说这位菊姬还是神箭手的后人。
菊姬这个名字最响亮还是信玄的六女儿。他这个女儿嫁给谦信公的继承人景胜为正室。人们常说她以过人的聪明才智为他父亲信玄开疆辟土。她的同母兄长是我们高远城的“无头将军”
盛信,同母姐妹是有乐侄儿信忠的未婚妻松姬。
信玄的女儿菊姬在庆长九年病故。丈夫景胜和家臣们都十分哀惜,其家年谱留有记述“无限的悲叹”
。昌幸的第五个女儿也叫菊姬,后来嫁给泷川家的一积。他是一益的孙儿,收养了幸村的四女,因而被家康记恨。昌幸次子幸村的正室是吉继的女儿,他有些儿女藏在“独眼龙”
政宗那里。三女儿阿梅嫁给政宗保姆喜多她家的重纲。六女儿阿菖蒲跟随姐姐阿梅,后来嫁给“独眼龙”
妻子田村那边的亲戚定广。幸村次子“大八”
及子孙在“独眼龙”
那里也混得很好。有趣的是,昌幸长子信幸迎娶的正室妻子是家康的养女稻姬,而昌幸的妻子却与家康死敌三成的妻子是亲姐妹。
秀忠和他弟弟忠吉都是我抚养长大的养子,忠吉十三岁时成为忍城城主,拥有十万石的领地。同年迎娶井伊的女儿清泉院为正室。关原之战,忠吉初次上阵,追击逃亡的义弘及其侄子丰久时受了伤。战后,忠吉成为清洲城主,领五十二万石。升为“从三位”
不久,由于在关原大战中受的伤恶化,正值英年的忠吉病逝,年仅二十八岁,而且膝下无后。秀忠悲痛不已。
秀忠他父亲“大御所”
不仅把一切事情交给我负责,还将养女高源院也交给我抚养,她亦叫菊姬。日后嫁给龙造寺那边的胜茂为正室。为了甲州遗臣后代都能有好一点的出路,我还操心着另外几个同样名叫菊姬的女孩儿婚事。就是来回撮合,把我们甲州的姑娘嫁到家康儿孙家臣那边去,或者让甲州的姑娘家里兄弟迎娶家康儿孙家臣那边的女孩儿过来。
然后我让养子元胜之子元珍娶了有乐儿子尚长的女儿。真是太开心了。
尚长是有乐第五子,官至越后守,授从五位。曾跟随家康当耳目,从父亲那里分得两个郡一万石领地,盖了一大堆房子。有乐这个儿子一向在我这边做事,后来随秀忠上京,同年随家光入宫参内。由于他折腾盖房子出名,从而担起江户城维修任务。
元珍平时在我身边做事,他也爱茶艺,属于此道中的名人。不过他没跟有乐一门学艺,却去拜“织部流派”
的实胜为师。
我很高兴能和有乐他们家最终成为一家人。并且我还常常琢磨着为我那两个亲儿子的子女留意观察信包、信雄、信照他们那边合适婚配的子孙。
从前爱玩青蛙的信照后来长年跟随侄儿信雄,他参加小牧长久手之战,被秀吉部下俘虏。秀吉唉一声,又把他放回去了。战后他再度侍奉信雄,官位越中守。每次我上洛,他总是抢在信雄前边跑来陪伴,不爱多话,就只微笑作陪。关原大战前,听说信照将一把长刀进贡给家乡那边的庙祠,从此之后动向不明。
信雄是他们家最让我头疼的。可以说,操碎了心,还搭了个孩子的生命给他。太政大臣信长公的这位次子,其出家以后号为常真。其为人处事,真倒是真,就是爱犯浑。
九州征伐以后,他成为内大臣,比家康还早。他有多么优势的本钱,却越混越不行。要不是秀吉再三原谅他,加上家康的关照,简直没法混。他在小牧长久手之战时单独与敌人讲和惹恼家康;后来又拒绝转封领地激怒秀吉,这些所作所为都显示出他不断地做出错误的决定。最终由于我们的照顾,家康还给了他至少五万石领地。晩年他居住在京都,度过悠游自得的余生。
我为吊唁夭折的女儿泰荣院的菩提而建立了上德寺。后来听说信雄常派人去那里上香,他临老还不顾“痛风之苦”
,专门跑到我女儿长眠的寺里冲茶,展示了这位戏剧名人不一般的茶艺修养。
“独眼龙”
去世后,我心里松弛了一些。“大御所”
临终之前,嘱托我留心帮他看着这些人,“独眼龙”
政宗排第一。毕竟他最有能力谋反,并且常爱搞鬼。
宽永二年,辉元去世,他比我大两岁。那天,我心头陡然有“巨星殒落”
之感。
辉元不甘心地降伏后,官至从三位权中纳言,有一阵子常来秀忠父子身边相伴。
关原大战被拥立为西军统帅的辉元,最终被家康打败,领地逐渐缩小,但他们家并不服气。后来一切似乎都证明了当初辉元不少看法或许是对的。他忧心忡忡,早就指出我们会走向“身份等级制度的固定化”
的那潭死水。
姜沆在《看羊录》中称他认识的辉元“十分谦虚谨慎,悠然豁达,与我们家乡人的性情相似。”
在关原之战中辉元虽担任总大将,但并未出阵。战后险些被家康贬为平民,在广家他们的斡旋下得以保全诸侯身份,到长州当了藩主。辉元无力地叹息:“近来世间万事都颠倒了,主君还要难堪的依靠家臣帮助,方能保全。”
在不服气及不甘心的情况之下,辉元成为后世讥笑的一个失败者,然而他们家后来更加团结,在他们宗家内部,藩士们的忧愤从来有增无减。每年的新年团拜,他们家的藩士、以及支藩藩士都会齐声问:“主公,可以了吗?”
作为贺词之始,这句话的意思是:“推翻家康天下的时机到了吗?”
在他们看来,关原的教训也可称得上是卧薪尝胆的大翻身,也是对他们长州之士百万一心的再次重整。他们反抗的斗志在辉元死后,依然历久弥新。
除了辉元他们在长州的这一家子,还有萨摩那边桀傲难驯的义弘他们家,以及元亲父子那些不甘心败亡的残余,听说他们天天在土佐那边哭。不但为灭亡的主人一家流泪,还誓世世代代要为已灭亡的主家流血。这三家失去了很多东西,却没有失去他们的精神和斗志,他们让家康及其子孙都很担心。先辈渡海过来的这帮人,或许正如家康生前所虑,就是他们的“家天下”
世世代代头疼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