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窝窝头的威力真是不同凡响。
消息一经衙役散播出去,还不到一盏茶的功夫,招工处文书的桌子就要被来应征的流民们给掀翻了,吓得那几个文书战战兢兢的,握笔的手哆嗦个不住,在纸上滴下一个个墨点。
这些流民都是些饿疯了的主儿,扑过来的架势像极了饿虎扑食,一个不顺意,谁知他们都能干出什么事来。
手无缚鸡之力的他们能不怕,能不慌神吗?
幸好不是什么给官老爷们看的公文,污了也不太打紧,只要能辨清字迹,能做个凭据就成。
另一个新扎的草席棚子前,也聚拢起了乌泱泱的流民。
不过,人头嘛明显要比另一处少很多。
其中竟还有不少穿长衫的人。
凑过来的人都还算比较规矩,既不会扯着嗓子喊叫,也不气势汹汹地吓人。让排队就听话地退回去排成一列,不似那边乱糟糟的。
这几个文书们就显出了气定自若的神态,一个接一个的问话、考查,然后在册子上记下入选之人的姓名籍贯,是否有功名与职务在身,所擅长的技能等信息。
这些有一技之长的流民们,譬如秀才、童生、大夫、账房、掌柜、镖师、里正、泥瓦匠……经过考核后,将会充当官府的“临时工”
,在这次以工代赈的浩大行动中协助官府,把各项事务落实下去,并维持秩序、安抚流民,保证不出什么乱子。
从而挥出自己的一份光与热。
自然,这些官府编外人员所得的报酬也会略高些,可以多领一个窝窝头,不想要粮的话,亦可换成银钱。
四皇子刚抄了一个家资巨富的大盐商,一时倒不缺银子使。
但也不会多给,一日不过三两枚铜板。
银子还要留着买粮呢。
据下面的官员说,如今虽说大股流民潮已经过去了,但每日依旧有不少拖家带口的流民在城外落脚。
这些人可能是因被洪水阻了路绕了远道,也可能本就路程遥远,还有可能是一些先时未曾受灾的幸运儿,后来又不幸地遇上了人祸,被流民抢了口粮与银钱,彻底沦为无产者,不得已也只能跟着出来逃难了。
总之,城外的流民人数还在与日俱增。
有着城中那八大富商的“慷慨解囊”
,米粮还能撑些时日,却远远不够。
以工代赈之策,确实比之前那样干巴巴地施粥反响要好得多。
施粥之后,城外饿死的人是少了,但那股低迷、死气沉沉的气氛就像一个幽灵,始终盘旋在上空挥之不去。
一张张脸上全都是灰败、麻木之色,看得人心里堵。
一日两碗粥,虽说饿不死人,也跟吊命没多大分别,那些流民身上肯定没什么力气,每日最耗费体力的事情怕就是排长队领粥了,喝过粥,便挤在各家的窝棚下等着领下一顿。
日复一日。
只愿这粥能一直喝下去,不饿死就成,再没有一丝其他的盼头了。
没有盼头,人也就没有了精气神。
而以工代赈就是给他们一个盼头,一份指望。
只要肯出力干活,就能多得一份口粮,至少能吃个五六分饱。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