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的太监在皇帝耳边低语。
皇帝突然笑道,“竟然是元妃的庶弟,倒像是贾政能干出的事。这样正好,你爹在工部,年前刚调了外任,他那个员外郎的位置还空着,你就去补上吧。”
贾环愣了下,赶忙叩头谢恩。
贾政十几年没挪窝,补他的职虽然有些不吉利,但工部员外郎怎么说也是从五品,别说他一个三甲倒第一,就是二甲、一甲也不一定有这待遇。
皇帝大手一挥,贾环退回了原来的位置。
二甲、三甲之后是一甲,探花、榜眼、状元一起打包送去了翰林院,状元正五品的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从六品的编修。
“小贾大人请留步。”
殿试结束,刚出保和殿,贾环便被御前伺候的太监喊住。
“陛下召小贾大人去御书房,小贾大人还请跟老奴走一趟。”
这回估摸着该是玉米的事了,贾环战战兢兢,一路上都在打草稿。
御书房里四五个人,贾环初来乍到,也不敢细打量,只低着头盯着脚前的地面,目不斜视,在太监的指引下,给皇帝行了礼。
“平身吧,这里都是工部的人,日后都是同僚,让你来,就是给他们说说玉米的事。”
皇帝对贾环说完,又转头对工部尚书和几位侍郎、郎中说,“各位爱卿,这就是朕说的贾环,今年的新科进士,他爹你们熟,就是你们那儿的贾政贾大人。”
贾环总觉得皇帝这话里带着调侃,他不是进士,就是个倒一的同进士,他爹,他爹在工部十几年没挪位置,那确实熟啊。
果然,御书房里一阵沉寂。
工部尚书率先打破,问贾环,“这玉米当真如你说的那般高产?”
这就是他以后的长官了,贾环沉口气,解释道,“下官种的这几年,年年如此。”
“不同地域气候或许会有所差异,但据下官观察,这玉米适应力极强,山坡、河边都可以长,不怎么挑地。管理好了,产量不会太低。暖和的地方还可以考虑和小麦轮作。而且秸秆可以当作饲料,从头到尾,一点儿不浪费。”
贾环又将殿试时答卷上所写的内容给众人重新解释了一遍,从玉米是怎么发现的开始,如何种植管理,生长周期,平均一亩产量如何,再到口感、饱腹耐饿程度,初步推测了大周适宜种植的地区。
贾环有上一世的记忆,加上文老这几年的实践经验,一综合,把玉米的事说得头头是道,众人仿佛已经看到了粮满仓、谷满院的场景。
皇帝听了大喜,“既进了工部,这事就还由你负责。只是你初入官场,粮食问题关系到天下苍生,事关重大,还需有个人在一旁监督指导。工部几位爱卿事多责任重,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出人陪你。这样,朕的几个儿子,老二不在京,老四老五年龄小,剩下老三和太子。”
“老三战名在外,骁勇威严,除了脾气有点儿冷,不爱理人,文韬武略,哪哪都好。做事尤其谨慎周全,严于律己,对手下管束也严格。像你这样初入官场的,到了他手底下,怕是要遭些罪的。”
皇帝看着贾环,顿了顿,笑道,“至于太子吗,朕一手带出来的,是个好的,温厚和善。你若跟着太子,想必能学到很多东西,大有益处。这两个人,你选一个,陪你负责玉米的事。”
这哪是让他选合作伙伴,分明是逼他站队的。
京城之内,三四岁的小孩儿都知道皇帝和元后青梅竹马,感情深厚,皇帝爱屋及乌,偏爱太子。
玉米的事,惠及天下百姓,办成了,名利双收。皇帝这是在极力向他推荐太子呢。
贾家本就是皇帝这一派的,支持太子。当年元春加封,贾政还专门去了趟东宫。他是元春庶弟,在皇帝眼里,他理应站在太子这一边。
没想当年彩云一语成谶。他这殿试还没结束呢,就得先还三皇子人情。
也不能全算还三皇子的人情,宝钗现在是太子侧妃,薛家为太子敛财,哪怕薛蟠已经没了,但薛家还在,就凭当年薛家抢他生意这一件事,他也不会选太子。
战功赫赫的三皇子和无功无过的太子,除去皇帝的偏爱,太子在三皇子面前根本不够看。
他是新科进士,皇帝才封了他官,怎么也该有个新手保护期,没那么容易要他的命。他现在装糊涂,只当没明白皇帝的意思,皇帝顶多就觉得他初入官场,没眼色。
“陛下,微臣十岁时曾得过一场重病,满京城的郎中毫无办法,正逢家里给灾民施粥,三皇子得知后,借着家里施粥有功,派了太医给微臣看诊,这才保了微臣一命。”
贾环微微抬头看了眼皇帝的脸色,皇帝果然沉了脸。
贾环噗通一声跪到地上,“三皇子对微臣有救命之恩,微臣一直仰慕三皇子,若是有机会得三皇子教导,微臣感激涕零。”
“你,可想好了?”
皇帝眉头微敛,冷了声音,带着不悦。
“微臣想好了,定会悉心听取三皇子教诲。”
贾环顿了下,凝思片刻,又解释,“而且,推广玉米一事,费时费力,过程中必然要常去田间庄子查看,种植玉米要用农家肥,难免脏污,庄子附近的山林里还有狼群野兽,太子殿下金尊玉贵,如何能去这种地方,冒这种险?”
一听农家肥、脏污,还有狼,皇帝立马拧了眉头,太子是元后给他生的,如何能让太子吃这份苦。
“就老三吧。散了散了。”
皇帝再无耐心,挥了挥手示意众人离开。
工部几位大人还要回去当值,出了御书房,和贾环寒暄几句,问了几句玉米的事便匆匆回去了。贾环被个小太监引着,出了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