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第一章悲惨少年 > 第二章 一波三折闯难关(第2页)

第二章 一波三折闯难关(第2页)

不久董家湾被江陵县政府现是几个县的中心县委所在地,派重兵包围该湾,十五岁以上男丁全部被抓,共计二十余名。

国民党为了拢络人心,只杀了两名疑似党员,其他人全部写检讨书后放回,革命再次陷入低谷。

由于大量优秀人员为革命牺牲,董家湾人口锐减至一半,尤其是成年男丁,减少六成以上,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和思想落后人员,共计不过二十人,风气也一路下滑。

日本人侵略中国,占领了江陵县,有抗日游击队员准备在董家湾落脚,湾里部分思想觉悟不高的老人为了自保而委婉拒绝。

他们虽不愿因此而承担被日军报复的风险,但还是暗地里自组织支援在南方坚持抗日的新四军和游击队,为他们送粮食送布鞋等,帮助其度过难关。

有人说是湾里老人聪明,放弃抵抗成功自保,有人说十里冲地势狭长,日伪军怕被抗日力量伏击不敢来,还有人说这个地方鬼不生卵,没必要来。

日本鬼子被赶出中国后,解放战争开始,蒋家王朝逐渐没落。国民党为补充兵员,到处抽壮丁,基本上是兄弟二抽一、三抽二、独子不抽,十六岁以下不抽。

某一天,保长带人来董家湾协商抽壮丁,现该湾六十户村民中十六岁以上成年壮丁不到二十人,平均两家不足一个壮丁,而且质量不高。保长就与湾中老人协商出四十块军费算了,一丁未抽。

后来由于兵源枯竭,国民党由抽壮丁改为抓壮丁,保长再次带人到董家湾,抓到几个壮丁。

这此壮丁中,有一个二十四岁的跛子,准备放了他。

保长听说他读了不少书后,想到部队正急需有文化的,跛子不要紧,可以去部队当文书,当场就骗他说:

“我考考你,如果你有真学问,就送你去师部当文书,平时拿手枪,只记记账,管管事,吃白馍不打仗,将来还有可能当军官。”

跛子只好接受,保长先让他背些古诗词,他说不会背,背的也是东掉个字西落个韵。

保长又让他用毛笔写个“十”

字,他拿起毛笔粗细不一、歪歪斜斜的划了一横一竖,保长看不中就把他放了,带其他几个壮丁离开了。

有人说跛子傻,也有人说跛子聪明,解放后需要人才,跛子却当上了公社会计。当年几个被抓的只有一个随国民党军队投诚,其他的都当了炮灰。

经过三年解放战争,解放军一路打到江陵县,十里冲董家湾得到解放。

评阶级时,由于董家湾都是薄田瘦地,田地没人要而没有过度集中,又由于战乱劳力锐减没建多少房产,后来只评出一户中农,其余的都是贫农或贫下中农。

评烈士时,参加红军的二十余人被评为烈士,在乡肃反错杀人员董正林、董正权等也被评为了烈士。

解放后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董家湾闹生产积极性高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幸福生活指日可待。

一九五七年夏收时节,在公社当会计的跛子董加生带着工作队来到董家湾,说要计算水稻小麦的亩产量,县里要统计。

经过实地计算,董家湾水稻亩产41o斤,工作队登记好、生产合作社社员签字后级级上报。

过了两天,工作队和公社会计董加生拿着报纸又来了,说其他地方农业社员干劲十足,水稻小麦亩产都达到千斤以上,还上了报纸,我们不能落后,要重新再计算。

社员都是没文化的不懂得什么是亩产量,随会计怎么算都行,思想好热情高都体现在配合操作和签字上。

会计和工作队一合计,说把三丘田的成熟水稻都拔到一丘田上,再重新算一次。

社员积极性高很快就行动了,经过两天的努力,终于把三丘田的水稻拔到了一丘田并完成收割,然后工作队帮忙过称,会计计算得出结果是亩产124o斤,然后大家又签字级级上报。

又过了几天,十里冲生产大队大队长董秋生去公社开夏粮丰收大会,领回了全公社水稻亩产量第三名的奖状。

董秋生领回奖状马上召开社员大会,号召全体社会鼓足干劲争取明年亩产达到2ooo斤,争取全公社第一。

转眼就到了-九五八年,董家湾接上级通知,要求开办公共大食堂吃大锅饭,现在粮食富足了,可以撑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闹生产了。

第二天,董家湾农业合作社社长董能干就带领社员热火朝天的干起来了。两天时间,大食堂建好了,社员粮食收起来了,做饭的、干活的分得是有条有理,真是各尽所能。

大锅饭的第一天,社长董能干表振奋人心的讲话:

“我们在毛山公社的带领下飞展,实现了农业生产大跃进,粮食吃不完,现在我们是遵照上级要求开办大食堂,撑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抓生产,吃大锅饭节约了人力、节约了柴火、节约了时间,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干劲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我们明年一定不能辜负领导的期望争取粮食亩产量再翻一倍。”

此时,董家湾呈现前所未有的火热氛围。

可好景不长,撑开肚皮吃了三个月饱饭,农历新年一过,粮仓快见底了,最多只撑半个月了。

食堂人员马上向社长汇报,社长说不要紧,敞开吃,我们的吃完了公社有,公社吃完了县里有,县里吃完了隔壁县多的是,打个报告去装就是。

第二天社长去公社报告,公社书记说社长是第十个来报告的,记下了等县里粮食运回就通知他。

大食堂的粮食只能撑五天了,怎么办?要是外面没粮食运回怎么办?社长和社员们开始着慌了。只能吃粥了,社长通知大食堂将每餐大米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

再过两天,社长又到公社问,公社回复说隔壁县也没粮食了,只能自己想办法。

离新粮收割还有四个月,怎么办?社长也没办法,最后只好作出决定,大食堂每人每天只提供三碗稀粥,其他的自己想办法。

幸好董家湾始祖董兴给他们留下了大片山场,在饥饿时期全湾人都到祖宗留下的山场里找吃的。

这段时间,听说树上的鸟窝都被掏尽了,总算熬到了第二年端午小麦成熟,还听说有几户滑头点的,在大锅饭上交粮食时私藏了不少,靠这些粮食帮忙度过了难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