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月起,叶青鸿以“叶荫深”
的名义,颁布新政鼓励农耕、繁荣商贸;又以尾水泛滥,国库空虚为由,宣布取消朝廷对於三代以外的皇室成员的供养,让那些没有要职的远亲与外戚移居到外乡,从而繁荣一方土地。
此举对於朝野的惊动可想而知,而最大的反对声便是来自於外戚之首姜聿。
姜聿手上握有实权,虽不至波及;然而唇亡齿寒,没有了其他外戚和非直系皇族的拥戴,他独身留在都城,定然也是食不安寝。
反对,似乎是毋庸置疑的反对。
然而就在姜聿夜至懿宁宫、与太後商议对策之後,回返途中竟被素来“心照不宣”
的禁卫军以“入宫行刺”
的罪名就地处死。
或许直到姜聿临死也不会明白,为什麽那个一贯温和的皇帝侄儿,竟然一夜之间铁血起来。
而与此同时,叶青鸿依旧假托皇帝叶荫深之口,命令早已暗中部署好的铁骑,清剿京城以及各地外戚党羽。
时值盛夏,血雨腥风一时满城飘臭。
此後
“朝廷”
下令:将这些外戚党羽的家产徼没,分发给愿向远地进行迁移的农户,同时减低赋税、向所谓“保皇”
一脉分发田地、开始培养介於平民与皇亲重臣之间的新贵势力;并及时任用贤能填补朝中空缺,因此燕国虽然出了惊天动地的这一桩事,但社稷江山却依旧稳若磐石。
以上这些,叶荫深都已从叶青鸿的亲笔信上略知一二,然而通过这些邸报,他却更能感受出那个隐於幕後,运筹帷幄者细密的计划。
这对於叶荫深来说已不再单是邸报,而简直可算一场最生动的指教。
按照叶荫深原先的预想,在登基後,仅是逐步削弱外戚的力量就需要至少三年,而叶青鸿只用了短短三个月。
──两相比较之後,叶荫深竟觉出一丝古怪的释然。自己会死在这个天生的阴谋家手里,似乎也不全是冤枉。
他匆匆翻过这几页,邸报便开始叙述入秋之後直至腊月的事。叶青鸿依旧在假托天子之名执行新政;而另一方面,又授意亲信上疏,为自己提请功勋。“天子”
便顺水推舟将毗邻都城的桑郡赏赐给了叶青鸿,同时正式授予统帅三军的符印──这倒也只是一个形式上的让渡罢了。
与此同时,邸报中开始出现了叶荫深下令各地发展冶炼,浇筑农具与兵刃的纪录。
浇筑农具,自然是便利农耕。然而兵刃呢?
答案近在眼前,透过这单薄的纸页,叶荫深嗅出了一阵明晰的血腥。
他回忆起了沈妙玄离开大若山去燕国的理由,难道燕国当真可以结束这九黎大地上纷乱了两百余年的割据,难道将来的史册之上,会书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麽自己又将会处於这段历史的什麽位置上?
朔风穿牖而开,打在叶荫深身上;然而他的内心却异常炽热。
第一次,这是来到大若山上後的第一次,叶荫深能够感觉到心脏剧烈的跳动;感觉到自己真正想要什麽、应该去走一条什麽样的道路。t那天往後,叶荫深在大若山上的生活变得愈发紧凑。他白日里依旧跟随古藤仙人学习;而晚上则回到屋内,打开李抱秋送给他的木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