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会出“盛世”
二字,让学子作诗词?
冷静下来一想,李刚说的并非没有可能,指不定,今年的县考就有“盛世”
二字为题,让学子作诗、填词。
要知道,朱棣得位不正,他为了死后不被老爹骂,为了后人不戳他的脊梁骨,宵衣旰食,爬冰卧雪,一心想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然而,要动笔的时候,于嘉犯了难。
前世,他根本不会作诗,原主作诗写词都是二两仙,前三回县试,也都没遇到有作诗、填词的题。
这该怎么办呢?
太阳消失在地平线,天边的云如同被点燃了一般,与蓝天、青山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两旁的店铺也亮起了灯光。
清湘书院对面的青楼,也出现了小娘子们摇着手帕,站在门前拉客的身影。
也就在这时,县府皂吏带着一队人马,敲锣打鼓走到青楼门前,徭役提起桶,在青楼墙上刷上了浆糊。
另一个徭役,取下肩上的纸筒,抽出厚厚一沓纸卷,小心翼翼拿出一张,贴在了青楼墙上。
顿时,来往行人纷纷围了上来。
皂吏三步来到青楼门前,挥了挥手,高声说:“都过来一下,我给你们讲公文!”
此时信件、公文等,书写用的是古文,以最少的字描绘最多的意思,有些类似于后世的日文。就算识字,没有上过私塾也是很难读懂的。
但此时,人们的交谈是用白话,如果按照纸上文字原封不动念出来,没文化的老百姓还是很难理解。
所以,县府布公文,皂吏都要向百姓解读。
公文讲得是:北平府改为北京府,北平布政使司取消,改为北直隶,燕地九府两州没有变化,原来的直隶地区改为南直隶。
这些,于嘉都是知道的。
看来,平行时空史和原本历史所差无几,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同年,改北京为顺天府。
但不知道,这里和原来的时空、时间、大大小小的人物是不是完全的吻合。或许可能会有一些小小的出处,但是,于嘉目前还没现。
这些与于嘉没什么太大关系,听一听知道就得了,复习县试才是他现在的重中之重。
于嘉叼着毛笔,思考着史书中描写的永乐盛世威震四海、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
要想做一好词,让考官眼前一亮,“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的繁荣景象必不可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民族气节也要有。
其中,还要有感恩国家与歌颂皇帝威名的部分,这可是加分点。
忽然,于嘉想到后世的一好词,便拿起笔,蘸了些墨,一个字一个字写了起来。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
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
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
…。
吾国万疆,以仁爱,千年不灭的信仰。
就先借用一下《万疆》这歌的歌词,标题没有更改,依然是《万疆》。
于嘉计划了,用两个月时间好好改一下,让这词符合歌颂大明。就算县考不出做诗词的题,以后府试、院试、乡试,说不定都能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