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毅摇了摇头,小声地说:“我也看不懂他究竟要怎么做,打井挖这么小个洞,又不拜土地公,还挖那么深。但咱都先别问,别打断他的想法。”
嗯嗯嗯!
围观的人群,几乎都点着头。
众人也是有目共睹,自从于嘉成亲以来,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如果夕阳里没有他,所有人,也不能过上天天都有米的日子。
他们虽然也好调理于嘉两句,但并不是像袁成里和长水里那些人一样冷嘲热讽,而纯纯的是开玩笑。
这时,只见于嘉起身,将棍铲上的绳子拆下,绑了一截竹筒,顺着洞放了下去。
再拎上来的时候,竹筒里装满了水,于嘉喝了一口,这水十分的凉爽,清澈透明,并且,没有一点怪味。
于嘉解下绳子,将竹筒送到苏毅面前:“大舅,尝一下,这水是不是比那井水好?”
苏毅接过竹筒,喝了一大口,抿了抿嘴:“这水很清,也没有沙子。不过,喝着没有水味儿,别得什么病。”
水味儿……
于嘉解释道:“那老井不过一丈半,而这口井,深度在十丈,打上来的是最纯净的地下水,应该说,没有怪味儿才对,喝它才健康!”
嗯嗯!
苏毅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可困扰心中的疑惑,这一天也没想明白:“大郎,就算你说得对,那用这竹筒打水,比去泉眼拉水又能快哪去呢?”
这正是所有人的疑惑,一杯一杯的打,效率太低了。
而且,这井阔也没法阔,因为十丈的深度,根本没有办法加固井壁,遇到下雨天,必然生坍塌。
于嘉走向马车,拍了拍车上的一堆铁:“你们着什么急,这才打到一半而已!”
随后,于嘉拿起两根细铁管,回头喊了一声:“过来帮忙,把所有的细铁管都拿过来。”
最细的抽铁管,直径大约有半寸左右,想必那铁匠,是用石头先雕刻出螺纹和套筒,趁着铁管还红的时候套扣,才做出了螺纹。
这点小手段,不用看都能想出来。
于嘉将螺纹扣缠上桐油泡好的布,两根铁管头尾接在一起,打造好的扳手加固后,顺着洞口放了下去。
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
每一根都是金钱!
橡胶,是清末才传入的华夏,铁管代替橡胶水管,造价很贵不说,还容易积攒铁锈,但此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纯属无奈之举。
十根铁管都放下去后,于嘉让苏毅再配好三合土,向细铁管和那中粗的铁管之间的空隙浇灌。
灌满之后,就该将铁管拔出来了。
可所有百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站在苏毅的身后,表情都严肃了起来。
“你们怎么了?”
苏毅笑着说:“大郎,平时看你挺聪明,这时候犯这个傻呢?先别说三合土都灌上了,三丈长的铁管,十根连在一起,别说夕阳里这些人,就是再来三十壮汉,也不好将它拔出来。”
…。
留在土里怎么行?
这都是花钱打造的打井工具,只要消息传出去,其他乡里必然会求他帮着打井,到时候,还要重新打造工具不成?
“这点小事,有那么难吗?”
于嘉让邻里的壮汉,去找来一颗松木,用绳子绑住中粗的水管,利用杠杆原理,一点一点挪动绳子,将铁管拔了起来。
每拔出一根,于嘉就命令里中壮汉拆下一根,日落之时,十根中粗的铁管都被拔了出来。
邻里们这回真的服了,就连大舅苏毅,对于嘉佩服的也是五体投地。
本来以为这些铁管都浪费了,没想到,于嘉也挺会过日子,并不是纯粹的败家子。
于嘉用最后一些三合土将洞口填住,固定好细管后,又固定好了井体。
大事儿都已经完成了,只等明天三合土风干,试验一下这洋井的效果了。
夜幕降临,里中壮汉为了保护这些铁件不被偷走,也为了一天的努力不功亏一篑,轮流在夕阳里巡逻。
次日一早,于嘉早早便来到了水井旁。
三合土已经风干了,于嘉用脚踩了踩,难怪古人也能盖楼,原来,三合土竟然和水泥的坚硬度差不多。
放入井信,井抽,安好杠杆后,于嘉压着杠杆,满新雨向洋井中添着水。
不时,那洋井有了声音。
哗啦啦!
清澈的水顺着洋井喷涌而出,水量十分的大,于嘉杠杆压动三下,就能灌满一桶水!
夕阳里的百姓们,早已被惊得目瞪口呆,直接傻在了原地。他们想不明白,平时吊儿郎当的于大郎,这些想法都是从哪来的。
苏毅高高举着大拇指,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大郎,你真是长大了,成才了!这一口井,救了夕阳里一百零九户的命啊!从今以后,舅父听你的,一切都听你的!”
这口水井,比低温斯特林给苏毅带来的震撼都大,不过也确实,那个纯粹是为挣钱,而这个,是解决了夕阳里四百五十多人用水的困境!
邻里们反应过来,也都凑上前来,纷纷鼓掌,夸赞着于嘉聪明,是夕阳里的福星,小财神。
“乡亲们病还没完全好,先回家休息。我去趟乡老那里,让乡老来看看这井,也让其他人都知道知道,咱夕阳里,并非是用有毒的水做香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