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竞株的思维没有过多约束,虽然现在第一步目标,不是研发新战机,不过该有的重要思考点儿,不影响她先一步做好记录,雷达的研发,从根本上,就要开始注意。重量要轻,功能要强,所在空间不能太大。
要考虑六爷的自重、载重,还要为日后挂载空空蘑菇留余地,最关键的是,还要考虑六爷的机头限制。
作为一脉相承米15的设计,六爷同样采用的也是头部进气的设计,比较有局限性,这是五爷、六爷,包括还没正式服役的J7,都在面对的问题。
机头激波锥进气口,注定装不了大雷达,改变这个现状,就要求要把进气口摆到两侧,将机头空间让出来,在无法大幅度改变的基础上,这个时候五爷、六爷,很多改进型号,都没有得到太大的功能提升,达到全天候超视距作战的预期!
国内目前五爷、特别是目前正在尽全力装备的六爷,都决定着,对要安排上机的雷达特殊设计的要求,不然,胡乱的填塞,等同于给这些英雄们,增加负担!
战机飞悬于万米高空,任何一点儿的异常,要付出的就是机毁人亡重大顺势代价,飞机珍贵,飞行员的安全更加的珍贵!培养一个飞行员所付出的代价,远超乎常人的想象力!
了解飞行员培养成本的人都听过一句话,那就是“战斗机飞行员是用黄金堆出来的!每一个合格的飞行员,起码要数百小时的飞行时间累积,光油钱绝对都是论万万来计,更别说,更有战机的造价!
飞行员都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最关键的,就是生命,根本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必须是万无一失的研发设计,才能安排上机。这是姜竞株的谨慎,也是从前世入校,一直贯彻学习铭记的准则。
在对于上机雷达的选择上,有源相控阵雷达并不是唯一选择。
多普勒脉冲雷达?
多普勒雷达,又名脉冲多普勒雷达,是一种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探测运动目标的位置和相对运动速度的雷达。
简而言之,就是在接收短信号的处理上,对于回拨的波长进行测量,雷达波在遇到移动的目标,接近时接收到的雷达波变短,反之变长,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通过检测接受薄荷发射波长的差,以及飞机本身的速度,可以计算出目标的速度、飞行姿态,可以区分静止目标和运动目标,将目标从地面背景杂波中分辨出来!
但是纵横对比后,姜竞株还是选择如今研发更熟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无他,日后相控阵雷达是主流雷达体制,特指有源。有源相控阵雷达通过分布式发射和接收模块,可靠性高,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
日后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对抗是隐晦较量的最直接方式,抗干扰能力,必须是从最初就要极度重视的问题,甚至是对抗中反制!
雷达要考虑占空间,通讯设备一样要考虑空间重量问题,不给六爷现有基础设计增加负担,这是必须要注意的重点中的重点。
顿了下手,姜竞株以手支颐,旋转了下书写笔,一个技术理念闪电迸发在她的心间!
雷达通讯一体化!
雷达通讯一体化在如今是否有可行性?
霎那间,姜竞株坐直身体,拉过书桌角落的草稿纸,书写笔捏紧,一行行推到公式急促中,依然保持着一贯的严谨精密跃然纸上!
在姜竞株长呆的办公室和书房桌上,草稿纸和笔,是最基础的配置,只为姜竞株随时灵感乍起,推演方便!
雷达和通信系统在传统的运行模式下,各自独立工作。频谱资源,硬件设施,以及能量供给重复占用和浪费。
雷达系统通常会占用特殊频段以确保其对目标的精确探查和追踪,而通讯系统则可能需要另一个独立的频谱范围来进行数据传输和接收。
这种分离式的架构不仅增加了硬件设备和数量和复杂性,反而导致频谱资源的紧张和低效利用。
既然分则两弊,合则两利,为什么不把它们综合起来考虑呢?
分久必合,自古相传的聚散道理!
她从来不是墨守成规的性子,后世记忆中,她接触过这方面的消息,也验证着,她的设想是切实可行,绝对能实现的,是曾经被他们实现过的技术!
只是,她到底不是专业搞雷达出身的,对于这个技术,只知其名,不知道具体详细技术!不过,这并不是问题!做完超远程陆基预警雷达的项目后,姜竞株也可以说一声,自己是个专业的雷达人,不就是推到技术吗?
这是她最擅长的,不是阻碍他们达成的问题根源!迎难直上,才是勇敢人的作风,勇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能尝到极致的鲜美!既然没有路,那么她来做先行者,为后来者去踏出一条路,这是薪火相传的责任!
她也曾经,站在先辈们奋勇努力的肩膀上,展望未来!包括,如今她完结的两个项目,很多也来源于,曾经记忆中,先辈们的奉献和努力!
打破传统模式,将雷达的探测功能与通信系统的传输能力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共享硬件平台和软件资源!
姜竞株意识海中,信息风暴翻涌,搜挂着一切能为这个目标服务的信息理论支持,从哪里着手,需要用到什么理论,改用什么样的技术,才能达成这个概念?
是频谱效率?
还是硬件整合?
或者是资源管理?
··············
台风已过,余势稍歇,连轴转的抢险救灾,直接第一时间奔赴各个地方。
尹镇作为就近的主要负责人,虽然飞行员金贵,一般的事情基本不会特意调动他们,但是如今大家都讲究吃苦耐劳,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没有人会吝啬付出。从飞行员到地勤支援部分,都积极地参与驻地的维护修缮、以及周边需要帮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