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文王是西伯侯,店主人非常惊讶,急忙跪倒在地上,说:“大王千岁!我是微不足道的子民,肉眼凡胎,没有迎接您的礼仪。请您再次入内,我献上壶浆,子民我将亲自送您回国。”
文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姓什么?”
店主人回答:“我姓申,名杰,我们家族已经世代居住在这里五代了。”
文王非常高兴,问申杰说:“你有没有马?能不能借我一匹骑着走,等到我回国之后,我一定会丰厚地回报你。”
申杰回答:“我们家族都是普通小户人家,没有马匹。我们只有一匹磨面驴子,我会给它打点好鞍辔,您可以先骑着它前行。我会跟在您身边,为您服侍。”
文王非常高兴,离开了金鸡岭,穿过了阳山,一路上白天行走,夜晚住宿。当时正值深秋季节,天气变得很冷。可以看到金色的风在吹拂,梧叶随风飘荡,枫林的翠绿色非常美丽。虽然景色非常迷人,但是寒鸦的哀鸣声和蛩虫的凄切声让人感到有点难受。更何况西伯侯已经离开故乡很久了,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他的内心非常不安和焦虑。他非常希望能立即赶往西岐,与家人团聚,安慰自己内心的痛苦。现在我们就不再提文王在旅途中的情况了。
现在我们来说一下文王的母亲太姜,她在宫中想念着西伯侯。这时突然刮起了三阵风,风中传来一阵咆哮声。太姜命令侍从点燃香火,采用金钱演算先天数,得知西伯侯在某一天、某一个时间已经到达了西岐。太姜非常高兴,立即传令百官和其他的子嗣们,前往西岐迎接西伯侯。文武百官和所有的公子们都非常高兴和欢喜,每个人都感到非常开心。西岐的所有人都牵着羊、担着酒,户户焚香,道路上弥漫着香气。文武百官和所有的公子们都穿着华丽的大红色吉服。此时亲人团聚,龙、虎相遇,增添了喜气。以下是一诗来证明:“万民欢忭出西岐,迎接龙车过九逵。羑里七年今已满,金鸡一战断穷追。从今圣化过尧舜,目下灵台立帝基。自古贤良周易少,臣忠君正见雍熙。”
现在我们来说一下文王和申杰走到西岐的时候,他们经过了漫长的路程,最终绕过了迢遥的路径,看到了他们故乡的景象。文王不由得感到十分凄惨,想到:“曾经在朝商的时候,我经历了那么大的劫难,没想到今天回归,已经七年过去了。青山依旧,但人已经不同了。”
正在他感慨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两杆红旗在招展,一声巨响传来,一群人和马从他们面前簇拥而过。文王心中仍然感到疑惑,就在这时,他看到了左边的大将军南宫适,右边是上大夫散宜生,他们引领着四贤、八俊和三十六杰,还有辛甲、辛免、太颠、闳夭、祁恭、尹籍等人,全部跪伏在道路旁边。文王的次子姬走近前,跪倒在驴子前面,说:“父王在异国受到了很多的困苦和煎熬,时间也过去了很长,作为儿子却不能和您分担忧愁,代替您承担痛苦,真是罪人之一。希望父王能够宽恕。但今天我再次看到了您慈祥的面容,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欣慰!”
文王看到了众多的文武百官和子嗣,不由自主地落下了眼泪,说:“我曾经想到今天的情景,但没想到会如此凄惨。我曾经没有家,但现在有了家;我曾经没有国家,但现在有了国家;我曾经没有臣民,但现在有了臣民;我曾经没有儿子,但现在有了儿子。我被困在羑里,七年都无法回家,甘愿老死在那里。但现在我很庆幸能够再次看到这个世界,能够与你们重聚,但看到这个情景,我反而感到非常凄惨。”
上大夫散宜生开口说道:“曾经成汤也被囚禁在夏台,但他回到了他的国家,为天下做了许多事。现在主公回到了这里,应该更加注重德政,关注民生,等待时机,不知道今天的羑里,是否就像昔日的夏台一样呢?”
文王说:“大夫所说的话,难道只是为了孤王之利益而说的吗?这也不是臣子侍奉君上的道理。姬昌有罪于商都,承蒙圣恩被羁縻而不被杀。虽然被囚禁了七年,但正是天子浩荡的洪恩。即使是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后来,我又被封为文王,被赐予了黄钺、白旄,特别是专门征伐的权力,又被赦免归国。这是何等的殊荣!应当尽到臣子的本分,舍身报效国家,然而还不能够像涓涯那样效忠于国家啊。大夫为什么要说出这样的话呢?这使各位文武官员产生了不贤之念。”
所有人都对文王的话表示满意和认同。姬走近前说:“请父王换上王服,乘坐辇车。”
文王听从了他的话,换上了王服,乘坐辇车,命令申杰跟随自己一同进入西岐。一路上人们欢呼着,欢迎着文王的到来,乐器的笙簧声不断,户户焚香,家家都挂着彩旗。文王端坐在銮舆上,两边的执事排成一行,旗帜遮天蔽日。只见人们大声呼喊:“七年以来,我们一直没有看到大王的面容,今天大王回国了。全体民众都想要亲眼看到大王的容颜,我们都非常高兴。”
文王听到这些话,便骑上了一匹逍遥马。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今天西岐有了主人!”
每个人都感到非常的高兴,大家都心悦诚服。文王走出小龙山口,看到两边是文武百官和九十八个儿子相随,却没有看到长子邑考。他想到了邑考被杀后,自己曾经啃食过他的肉,感到心中十分痛苦,不由自主地落下了如雨的泪水。文王用衣服遮住了自己的面容,哼起了一歌:“尽臣节兮奉旨朝商,直谏君兮欲正纲常。谗臣陷兮囚于羑里;不敢怨兮天降其殃。邑考孝兮为父赎罪,鼓琴音兮屈害忠良。啖子肉兮痛伤骨髓,感圣恩兮位至文王,夸官逃难兮路逢雷震,命不绝兮幸济吾疆。今归西士兮团圆母子,独不见邑考兮碎裂肝肠!”
文王唱完歌后,突然大叫一声:“若是要痛苦地杀死我,就来吧!”
然后他从逍遥马上跌了下来,脸色变得苍白如纸。世子和文武百官们都十分惊慌,赶紧扶起文王,抱在怀中,并迅准备了茶汤,连灌了几口。文王的身体渐渐恢复,突然出一声响动,吐出了一块肉羹。那块肉饼在地上滚了一圈,突然生出了四条腿和两只耳朵,向西边跑去了。文王又吐出了三次,三只小兔子也跑了出去。众臣扶起文王,让他坐上銮舆,一路前往西岐城,进入端门,到达了大殿。公子姬扶着文王进入了后宫,为他调理汤药。
文王的病并不是一天可以治好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他已经康复了。有一天,他在宫殿里召见了文武百官,他们向他拜贺之后,文王宣召大夫散宜生前来,让他跪拜在地。文王说:“孤朝拜天子,遭遇了七年的艰难困苦,没想到我的长子邑考竟然被杀害了,这是天意。但是我幸运地得到了圣恩,被特赦归国,加封为文王,并且被命令夸官庆贺三天。我深深感受到了镇国武成王的大恩大德,他赠送了我铜符来保佑我,放我出关。但是没想到,殷、雷两位将军奉命追击我,使我陷入了绝境,无力回天。在我束手待毙之时,幸好多年前我在商途中收养了一个婴儿,这是因为我曾经行至燕山,收养了这个婴儿。后来我路过终南山时,遇到了一个炼气士云中子,他带着我收养的婴儿,我给他起名叫雷震。没想到七年过去了,追兵紧急,但是幸好我的雷震子出现了,他救我出了五道关卡。”
散宜生说:“五关岂无将官把守,怎么可能轻易地通过关卡呢?”
文王说:“如果我说起雷震子的模样,几乎把我吓死了。这七年里,雷震子长成了一位面色青蓝,头红如朱砂,背生双翼,在半空中翱翔,犹如风雷之势;他手持一根金棍,势若熊罴。雷震子挥动金棍,将山尖打下一块来,殷、雷两将见状,不敢再与他争斗,纷纷退走。雷震子背着我,飞出了五道关卡,不到半个小时就到达了金鸡岭地面。然后他告别我,回归到终南山中去了。我非常舍不得他,但是他说:“师命不能违反,孩儿不久就要下山了,再见父王。”
因此他就回去了。我独自一个人走了一整天,来到了申杰店。申杰用驴子送我,一路上扶持着我。我命官员给他重重赏赐,并让他回家了。”
散宜生跪下来向文王谦恭地说:“主公德高望重,仁慈广布四方,三分天下,其中两分归于周,万民享受安康,百姓无不敬仰。从古以来就有句话说:“克制自己的念头,就会得到百般福利;纵容自己的念头,就会自食恶果。”
现在主公已经回到西土了,就像龙回到了大海,老虎回到了深山,应该静心养精,等待时机的到来。而且现在天下已经反叛了四百个诸侯,纣王肆无忌惮地行恶,杀害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使用炮烙和虿盆处死大臣,废除先王的传统法制,建造酒池肉林,杀宫嫔,听信妲己的谗言,抛弃黎民百姓,亲近罪犯,拒绝听取忠言,沉迷于酒色之中,认为上天不足以威慑他,善良不足以为他所用。他的酒色荒淫已经无法悔改。我预计,朝歌城很快就会被他所掌控……”
话还没说完,就有一个人从殿西大声喊道:“今天大王已经回归了他的故土,我们应该替公子报仇,为他的尸体报仇雪恨!现在西岐有四十万雄兵,六十位勇将,正是时候杀进五关,包围朝歌,将费仲和妲己斩于市曹之中,废除昏庸的君主,另立明君,以宣泄天下之愤怒!”
文王听了这个人的话,感到非常不满,说:“我本以为你们是忠义之士,西土得以安定也多亏了你们。但今天你们说出这样不忠的话,就是自己把自己推向不可赦免的地步,还敢说报仇雪恨的话!天子是万国之,纵然有过失,臣子也不敢言说,怎么敢纠正君主的过失呢。即使有失误,儿子也不敢说,怎么敢纠正父亲的失误呢。所以有句话说:‘君王要让臣子去死,臣子不敢不去死;父亲要儿子去亡,儿子不敢不去亡。’作为臣子和儿子,先要以忠孝为本,怎么敢直接违抗君父的命令呢。昌因为直言不讳地向君王进谏,结果君王把他囚禁在羑里,虽然受了七年的苦难,但这是我的过错,我怎么能怨恨君王呢,应该反省自己,改善自己的行为。古人说过:“君子在遇到困难时不会退缩,只顺从天命。”
现在我感谢皇上的恩典,被封为文王并回到了西土。我应该早晚祈祷我们的君主,希望八方和平,没有战争,所有人都能够安居乐业,这才是做为臣子的道路。从现在开始,你们两位一定不能违背人伦道义,留下后人的讥讽,这不是仁人君子的行为和言论。“南宫适说:“大公子前来进贡,代表父亲赎罪,显然是没有反叛的意图,为什么竟然遭受醢尸之惨呢?这是不合情理的。因此,我们应该铲除暴君,以正天下,这也是万民之心。”
文王说:“你只是持有一时的看法,这是我的儿子自己作出的错误导致了他的死亡。我在离开前曾对我的子女和文武官员说过:我算过我的先天数,预言会有七年的灾难。因此在这七年中,你们不要急于前来向我问安,等到七年的灾难过去后,我自然会回到你们中间。邑考不遵守父亲的教诲,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虽然坚守忠孝之道,但不知道如何顺从权力,也失去了应该有的分寸,不知道在时势变化中应该如何进退。他自己德行不高,才能平庸,性情固执,不适应时代变迁,所以遭受了这样的悲惨结局。我现在恪守法纪,不做任何妄动,不违背道德,全心全意地履行臣子的责任。天子肆意妄为,全国各地的诸侯都有自己的公论,为什么你们两个人要成为破坏安定的罪魁祸,自以为有强大的武力而去犯罪呢?这只会导致你们的灭亡。古人说过:‘在五伦中,只有君王的亲恩最为重要;在百种行为中,忠孝和义气应该放在第一位。’我既然回到了国家,就应该以促进风俗美德为要任务,让百姓富足,物产丰饶,这样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我和你们一起分享太平盛世。耳朵听不到战争的声音,眼睛看不到征战的事情,身体也不受到乘坐鞍马的劳累,心中也没有胜败之忧,希望三军士卒不用穿着沉重的甲胄去战斗,百姓不受惊慌之灾,这就是福,是乐。又何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疲惫不堪,最后还以此为功呢。”
南宫适和散宜生听了文王的教诲,感激地磕头致谢。文王说:“我想在西岐正南建造一座名为‘灵台’的台子,但我担心木匠和泥水匠的劳动会伤害到百姓,因为这并不是诸侯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建造这个灵台,是为了应验灾祥之兆。”
散宜生说:“大王建造这个灵台,既是为了应验灾祥之兆,也是为了西土的百姓,而不是为了游玩观赏,所以这并不算是劳民伤财的事情。而且,主公非常仁爱,功劳涉及到昆虫、草木等生命,万姓无不感受到主公的恩惠。如果大王出命令,百姓自然会乐意效劳。如果大王不过度使用百姓的劳力,只给予工匠一些报酬,让百姓自由选择是否参与建造,不去强迫他们,这并不会对事情造成任何损害。而且,这还是为了西土的百姓应验灾祥之兆,百姓为什么不乐意去做呢?“文王非常高兴:“大夫的话正是我的想法。”
然后张贴了通告在各个门口。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生什么,敬请期待下回的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