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一点芳心未肯灰的意思 > 第111章 晓来谁染霜林醉(第3页)

第111章 晓来谁染霜林醉(第3页)

“母亲若有良言教诲,孩儿洗耳恭听。”

虞夫人见完盛不肯喝酒,也不再勉强,说道:“笃儿,为娘有一言奉告。自古功名无凭据,也有文章虽好,时运不济的,还得靠祖宗积德,自己修身。

我们虞家,世代为官。自始祖虞检起,便在南梁朝廷里参政。到了唐代,更是出现像虞世南这样的名臣,还有四世祖虞祺,五世祖前朝的左丞相虞允文……所以笃儿啊,你回去后,可要愤苦读,争取在明年春闱中拔取头筹,不要辱没了虞家的门第,不要辜负了老爷对你的一片心意。”

虞夫人缓了口气,继续说,“你这次回去,一个是看看‘生基’;但主要的是,在家安心备考。这不仅仅是你个人的得失,更关涉到我虞家一门的荣辱,希望你好自为之。”

完盛怔住了,这明显是不让回来了,也不知如何应答,只是“这,这……”

地说不出话了。

看到完盛慌了神,虞夫人解释道:“这里终归不是自己的家,容易扰乱你的心智。为娘的意思,无非是激励笃儿,戒骄戒躁,大展鸿图,原是一番好意,你要三思啊!”

看到情况有些紧张和尴尬,明本赶紧打起圆场说:“阿弥陀佛。虞夫人所言极是,解元决不是落后之人。来,解元饮了老夫人所敬之酒,老衲也要借花献佛,敬你两杯哩!”

完盛道:“多谢长老,学生担当不起。”

说罢,把如烟斟的那杯酒一饮而尽。

明本拿过酒壶,又斟了一杯,说道:“这一杯,祝解元连科及第,金榜题名!”

“多谢长老。”

完盛又是一饮而尽。

明本再斟一杯,说道:“这第二杯酒,是祝贺解元衣锦荣归,完婚团圆。”

在坐的人都是一怔:完婚?跟谁完婚?

————————————

注释

[1]细软

亦作“细輭”

,原意是细致柔软。在晋代王嘉的《拾遗记。方丈山》中有:“有草名濡奸,叶色如紺,茎色如漆,细软可縈,海人织以为席荐,卷之不盈一手,舒之则列坐方国之宾。”

用这种细致柔软的“濡奸”

草织成席子,卷起来不满一手,铺开后可坐多国宾客。足可见这种草的细度和软度了。

后来,“细软”

的意思就延伸了,主要指易于携带的值钱物件,一般常说金银细软。古代的硬通货是金银,指金锭、银锭、金元宝和银元宝之类;除此之外,珍贵的饰,值钱的衣物,便属于“细软”

了。

“细”

指精细珍贵的饰,“软”

则指绫罗绸缎等柔软易包装的物品。所以,“细软”

就指那些易于携带的值钱物件,也泛指钱财。尤其在着急离家出走时,把这些贵重物品带上,有困难时可以兑换成金银钱币,以保障外出后的生活。

据查,“细软”

一词最早出现在宋元时代的《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里:“收拾细软家财,打做两箇包裹。”

后来的戏曲和小说中就常见到了。

在元末明初杂剧作家贾仲名的《对玉梳》第三折中有:“带了些细软家私,上京寻那荆楚臣去。”

[2]长亭

长亭始自秦汉时代,就是沿着大路(也就是当时的国道),每隔十里,就在路边造一所凉亭,以供行旅的人们休息,也是送别的处所。后来,每隔五里也设一个亭子,叫做短亭。

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中说到“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李白的《菩萨蛮》也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的句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