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泰宁侯陈璇所言,弘治皇帝沉吟不语。
陈璇继续高声道“上月我大明征虏军于河套集结,欲捣北虏之巢,可惜被北虏先行察觉提前遁去。
保国公率军奋力追击,斩敌三级,得马匹数百,牛羊上千,各类械具数千。故臣愚以为,区区北虏实不足惧也……”
“泰宁侯之意,西北很快能恢复安宁?”
弘治皇帝眉头一扬。
“臣愚以为理应如此……”
泰宁侯陈璇躬身作了个揖。
弘治皇帝颌了颌“若真能这般,实乃我大明之福,也不枉征虏军奔袭千里拒贼。”
“吾皇圣明,虏寇必退……”
泰宁侯陈璇马上应道。
朱厚照听得嘴角微动,一国之君期盼边事早日结束,自无可厚非,但你泰宁侯咋呼一声“吾皇圣明”
,就能让“虏寇必退”
?
所谓十万征虏军有甚么战斗力?你好歹来自五军都督府,多少能了解些吧?
这些东拼西凑起来的士卒,能让北虏畏惧而退?虏贼一退,西北就此安宁下来?真是睁着眼说瞎话。
若原来史书所记载的依旧,那么在数日前,北虏的达延汗已率兵自花马池侵入大明,兵分数路大肆掳掠,明军惨败。
泰宁侯甫复班,那两名自文官班而出的其中一人,已朝着弘治皇帝躬身行礼,说道“臣工科给事中张文谨奏臣愚以为马本兵居位不职,应致仕返乡。”
朱厚照心中一个突兀,还没开始奏事,就攻讦起来了?这给事中攻讦的对象还是兵部尚书马文升?
他对工科给事中张文的了解也仅限于那本名录,不过,他对“给事中”
这职官就没甚么好感了。
“给事中”
乃科官的官职之一。
大明按六部建制,设立了吏、兵、户、礼、工和刑六科,每科均设置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和给事中四种官职,俗称“科官”
。
而十三道监察御史,则为“道官”
,两者合称“科道言官”
。
科官、道官的职责其实大致相同,只是各自名义上的监督对象有些不一样。
“十三道监察御史”
负责考察两京十三道,而“六科给事中”
则监督六部百司。
但科道言官并不是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
例如工科给事中,除了瞄着工部,也会留意其余五部甚至两京十三道,该说的会说,不该说的也会说。
虽然“科道言官”
在朝中的官职品秩并不高,但具有“风言闻事”
的权力。
“风闻言事”
,本来只是皇帝为整顿朝纲、肃清吏治,在特定时期采用的特殊手段。
但“风闻”
二字恰恰是最要命的,为何这般说?因为意味着科道言官不需要真凭实据,仅凭坊间传闻即可上奏弹劾。
查证属实的,通常上奏的言官还能获得嘉奖,如有不实却不会受到责罚。
有明一代,科道言官是把这“风闻言事”
挥到极致。
上至皇帝,下至百官,从南北两京到十三布政司,那怕是对他们的科道同僚,没有他们不敢言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