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侠义ol > 第32章 赋篇(第2页)

第32章 赋篇(第2页)

二句意谓不以私怨加罪于人,却被当作敌人受到武力戒备。憼(jǐng),通“儆”

,戒备。革,兵甲。2,增加。[65]将(qiang)将聚集的样子。[66]绌约黜退,穷困。绌,通“黜”

。[67]敖同“傲”

。擅强专横。[68]世英世上英才。[69]蝘蜓壁虎。[7o]比干见刳商纣王之臣比干因直言极谏而被剖腹取心。[71]匡古地名,在今河北长垣。孔子周游列国,过匡,曾被匡人囚禁。[72]“郁郁乎”

二句据《荀子》杨倞注,两句中“郁郁”

与“拂”

互易,两句当作“拂乎其遇时之不祥也。郁郁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

。拂违背。郁郁富有文采的样子。[73]皓同“昊”

,大。[74]反返。[75]共(gong)手拱手而待。[76]时几将矣大治之时差不多将要到来。[77]远方指楚国,荀子曾在楚国任官。[78]塞闭塞。[79]衍多。[8o]服任用。[81]琁同“璇”

,美玉。[82]闾娵(jū)魏国的美女。子奢即子都,郑国美男子。[83]嫫母传说中的丑女。力父不详,疑是丑男子。[84]曷维其同怎能与这类人同道。

赏析

在中国赋史上,荀子是第一位以赋命篇的作家。清人王芑孙《读赋卮言》说“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

荀子《赋篇》的原创意义,既在于为作为文类的“赋”

创名,还在于创建了赋的文体范式,主客问答,咏物寓意,铺陈写物,因物以讽,开汉赋形成之先河。《赋篇》包括《礼》《智》《云》《蚕》《箴》五篇赋,后附《佹诗》。五赋的主要特点是以隐语为表现形式,隐语亦即后世所谓的谜语。刘勰《文心雕龙·谐隐》释谜语云“谜也者,同互其词,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荀卿《蚕赋》,已兆其体。”

《蚕赋》等即通过暗射文字或事物引读者的思考和联想,体现了隐语的基本特征。末篇《佹诗》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屈原《涉江》等诗风貌相近。《佹诗》后面的“小歌”

,与屈原诗中的“乱辞”

性质相同,当为《佹诗》的组成部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佹诗》云“词甚切激,殆不下于屈原,岂身临楚邦,居移其气,终亦生牢愁之思乎?”

可见荀子《佹诗》的创作精神与屈原诗歌多有相通。《佹诗》对汉初贾谊《吊屈原赋》等骚体赋也有直接影响,两者在内容上体现了承继关系。《汉书·艺文志》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讽。”

可见汉人把荀子、屈原视作赋家的始祖。

《礼》赋从政治角度铺叙“礼”

的功用。荀子向以“隆礼”

着称,认为礼是“强国之本”

(《荀子·议兵》),“国之命在礼”

(《荀子·天论》)。开篇以非丝非帛,但文理斐然成章,非日非月,却给天下带来光明,比喻礼不仅体系完备,而且涵盖广博。它既是人伦规范,又是强国之本,它使生者得以享尽天年,死者得以入土为安,城池因此巩固,军力因此强盛。“王曰”

以下,假托大王之口连下五个疑问句,进一步申说礼纲目清晰,简明易懂,君子尊崇它则行为端正,诸侯尊崇它则天下统一。经层层铺排,结末点出谜底“礼”

《智》赋从认识论角度铺叙“智”

的特点和功用。在荀子的哲学视野中,“知”

(智)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知”

“行”

结合,可以提高人的才能。“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明为圣人。”

(《荀子·儒效》)荀子认为,人的“心术”

(品质)有高下之别,因此“行”

有善行和恶行之分。智作用于不同品质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夏桀和商纣因智昏而政乱国亡,成汤和武王因智明而贤能业成;君子以智修身养性,盗跖以智穿墙窃盗。因此,荀子在《解蔽》中既提出知行结合的主张,又强调“悬衡”

,即建立正确的标准,判明善恶是非。“何谓衡?曰道。”

“道”

是客观真理和社会良知,因此君子应在“道”

的指引下追求“知”

的“明达纯粹”

《云》赋描写云。先写云的静态和动态,云停留时,周遍地静处于大地之上;云流动时,高高地铺展于天宇之间。次写云的形状和大小,它或似圆规画的圆圈,或如角尺画的方块;大者充塞寥廓天宇,小者犹如细微的毫毛。接着将云比作广博、敦厚、慈善的德行,德行犹如五彩纷呈、充塞天宇的祥云,天下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曰”

以下是客的答词,通过疑问句描绘云来去无端、进退无序、变化莫测的物理特性,侧重于表现云广大而又神灵的德性。它呼风唤雨,以风为友,以雨露为子女,天下人失去它就难以生存,它功盖天下却从不居功自傲,从而将云与德关联在一起。这种譬物连类的做法,有助于引导读者产生对“云”

与“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