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荡寇后志贴吧 > 第卅三回 宋徽宗仓皇禅太子 贺太平呕血进忠言(第1页)

第卅三回 宋徽宗仓皇禅太子 贺太平呕血进忠言(第1页)

诗曰:

韦编三绝非为名,劝学贵在有恒心。

久不登门嫡亲远,事有缓急赖睦邻。

未雨绸缪能避厄,临渴掘井徒望津。

民牧当擅烹小鲜,惟日孜孜致太平。

话说宋军溃卒逃至黄河岸边,争相渡桥。眼见金兵追及,何灌急令施放火箭。霎时桥上宋兵中箭无数,余下都抱头鼠窜,掉头沿河奔逃。刘永锡见了,惊问道:“将军何故如此?”

何灌道:“事急矣,若不这般,金兵必尾随过河,怎挡得住。”

当时看时,只见飞虹桥上烈焰涨天,无移时,那座桥轰然一声,支离破碎,都坠入河中,随波冲走。

梁方平见了,心中着恼,引随从过来,喝问道:“何灌,你怎敢如此?”

何灌亦怒,指着梁方平鼻子骂道:“你这祸国殃民的贼!我几次三番修书请你过河,你这厮视而不见。如今金人杀到,你未曾一矢,便引军溃退,有何面目见天子耶!”

说罢,拔剑要杀梁方平,众将慌忙拦住。梁方平见了,心中恐惧,拨马待走,却吃刘永锡拦住道:“梁节度且留步。”

梁方平问道:“你是何人?”

刘永锡道:“乡野山人,何足为道。只是梁节度与何统制同受天子重托,把守黄河,抵御金兵。怎能抛下大军,独自南逃?”

梁方平道:“我的军马都被阻隔在北岸,只剩身边百十人,如何敌得金人数万之众?你等且在这里拖住金兵,我自回京禀告天子,调拨兵马来援。”

刘永锡道:“朝廷已将禁旅尽数调来,何处去讨援兵?节度且请留下,我等同心协力,或有办法御敌。”

梁方平见说,变了面皮,喝道:“你这老儿休得胡言!朝廷大事,岂容你置喙,留我在此作甚?退下,不看你年迈份上,定饶你不得!”

当时跃马扬鞭,与左右扬长而去。

梁方平既去,何灌见桥梁已毁,金兵隔在北岸,略略放心,分拨军马把守南岸,小心戒备。当日回营,与刘永锡等商议应敌之策。正说间,忽见军校来报,北岸有名兵士侥幸泅水过来,称有要事求见。何灌听了,忙教唤入。那兵士入帐,跪奏道:“启禀统制,小人乃梁节度帐下,刘都监麾下兵士。因渡河不得,与众军吃金兵杀散。如今刘都监收拢残兵三千余人,特命小人冒死渡河来告。请统制接应,搭救过河,共御金兵。”

何灌听了,又惊又喜,忙问道:“刘都监现在何处?”

那人道:“恐金人觉,如今都藏在鱼池埽。”

何灌听了,皱眉道:“如今桥梁已毁,这滔滔黄河,仓促间如何得渡。”

只见刘永锡道:“统制勿忧,既是仍有军马在北岸,贫道可施法术,救回众人。”

何灌道:“莫不是那缩地之法?我曾听雷彦兴说起,当年仙师以此法戏阻那梁山大盗宋江,护卫京师,可有此事?”

刘永锡笑道:“区区小事,不必再提。此法既可引敌兵深陷重地,亦可渡友军脱离重围。”

何灌道:“若能仗仙术救出众人,真莫大之功也!”

刘永锡道:“此举手之劳,不过须派人过河与刘都监约定日期,贫道方好施法。”

只见那军士道:“小人愿回去报信。”

何灌甚喜。当下计议,次日便是正旦,可于当日申牌时分,军马渡河。当下何灌吩咐左右带那军士饱食一顿,又选了一个熟知水性的兵士,随同前去,休得有失。当晚两个自渡河去了。

诸事已毕,一宿无话。次日,何灌与刘永锡等亲引兵马,悄悄出营,径奔至鱼池埽对岸。看看候到申时,果见刘都监引兵马来到北岸。刘永锡来到岸边,怀中取出那太乙六壬式盘来。对着北岸兵马,运式三转,口中念念有词,连呼三声刘都监姓名。只见那数里内滔滔黄河,转瞬间缩成咫尺远近,好似泥沟一般。众人见了,俱各骇异。惊得那刘都监及北岸众兵,都把舌头伸进吐出,兀自呆看,不敢移步。刘永锡见了,忙做手势,示意众人过河。那刘都监在前,众军马在后,抬起双脚,跨步而过。低头看那河中流水,浊如黄泥,与昔日无二。不过一盏茶工夫,三千余军马,悉数渡河。刘永锡便将式盘倒转三转,依旧口中念念有词。只见那黄河又恢复如初,浊流奔腾。何灌与刘都监等相见,同回大营,一路众人无不叹服刘永锡妙法。

是夜,何灌于营内摆下酒宴,庆贺正旦,大众齐称刘永锡道法玄妙。刘都监问道:“仙师道法既如此神通,何不作法将金兵尽数杀绝,为大宋除了祸患?”

刘永锡笑道:“这却不能够。贫道天资愚钝,多年所学,不过略懂些奇门遁甲之术,并无通天彻地之能。况这奇门遁甲之法,不到人力不继、危急万分时不可轻用,否则必遭天谴。”

何灌道:“既是如此,我等再另寻别法。”

当日众人畅饮,刘永锡酒量不佳,当不得众人劝,不免多饮了几杯,不觉沉醉,何灌令人扶回帐中歇息。

约莫四更时分,刘永锡兀自残酒未消,猛听得有人喊道:“金兵来也!”

闪开眼,只见帐外火把乱明,人影缭乱。刘永锡慌忙起身,只觉一阵晕眩,险些跌倒。略定一定神,方才立住脚。冲出帐外看时,惊见金兵已杀入营中。原来金兵未至濬州时,粘罕即纳郭药师之言,选数百常胜军汉儿,改换宋军服饰,扮作各处逃兵,混入濬州。后又随刘都监过河,潜于何灌营中。当日宋军虽将飞虹桥烧断,然有二十八块桥板漂到北岸,金人稍加修葺,又有常胜军内应,遂连夜造桥渡河。是夜三更,金兵已渡过两千人,放起号炮,常胜军在宋营内一齐作,与金兵内外夹攻。何灌等不知就里,见金兵杀到,都惊得不知所措。况麾下兵马,多是临时召募民夫,人不堪战,早吃吓得魂飞魄散,那敢迎战,当时纷纷作鸟兽散。

彼时刘永锡见四处大乱,正不知头绪,只见雷彦兴引着一队宋军赶来,说道:“此地不可守,何统制已引兵南撤,特教小人来保护仙师,请上马。”

当时不由分说,扶刘永锡上马。就闹乱里,寻一条路杀出。行不数里,却遇见一队金兵,当时将众人冲散。刘永锡尚未酒醒,头脑昏沉,只得策马狂奔。也不知走了多少里,来到一条河边。见河已结冰,便放心纵马过河。不料行至中间,只听一声脆响,冰面断裂,刘永锡连人带马落入河中。刘永锡挣扎一番,怎奈河水冰冷砭骨,眼看不支。正在性命攸关之际,忽见一人将鱼叉探入水中,刘永锡急忙抓住,吃拽上岸来。当时冻得牙齿打颤,哆哆嗦嗦。那人将自家棉袄与刘永锡披了,当时教其坐上雪橇,拉到一处茅草屋来。

彼时二人进屋,只见室内火炉烧得正旺,床上躺着一个老儿。那人取了粗布麻衣,与刘永锡换了,又倒了一碗热水递过,同围在炉边向火。过了一阵,刘永锡方才缓过来,连声道谢,便问那人是谁,此是何地。那人道:“在下赵外传,适才那河便是魏河,向南不远便是东明县。我看老丈已年近耄耋,怎在这寒冬里独自一人出行?”

刘永锡见他不似歹人,遂将金兵南下,守黄河兵败的事都说了一遍,便起身告辞道:“眼下金兵已渡河,贫道不能久留,须得去东明县报官,请邻近州府兵备御。”

赵外传道:“道长且请息足,那县里官员早已跑得一干二净,去也无益。”

刘永锡见说,惊问其故,赵外传道:“不瞒道长说,我便是那东明县皂吏。早在前些日,知县听得金兵南下,便携家眷逃走,无人主事。县里官吏都走了,我心念老父,因此也弃官归家。”

刘永锡道:“金兵南侵,社稷有难。押司为何不向各处报信,搬取救兵?”

赵外传笑道:“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战守之议,天子之职也;调兵遣将,枢密之职也;临阵对敌,将军之职也。御敌之事,自有其人。某不过一县皂吏,无名小臣,怎敢越俎而谋?”

刘永锡听罢,错愕无言,低头寻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