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从头来过的说说 > 第165章 峭壁砍柴上(第1页)

第165章 峭壁砍柴上(第1页)

经过春种秋收的忙忙碌碌,地里的庄稼都颗粒归仓了,冬天也来到了。

冬天,原本来是个农闲的季节,地歇人也歇,然而勤劳质朴的家乡人却总是闲不住。十冬腊月寒风刺骨,他们还要挎起大绳抄起镰刀和斧头上山砍柴。乡亲们说,光有了粮食还不行,还要把粮食做成熟食才能吃进嘴里咽到肚里,这才达到吃饱肚子的目的。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不砍柴是不行的。

我从七岁就上山砍柴,一直到二十二岁那年离开家乡为止,整整砍了十五个冬天的柴。毫不谦虚地说,我的童年和少年包括半个青年时代,都是在砍柴的过程中度过的,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谓一言难尽。

家乡人管柴叫柴火,我始终觉得这个称呼最为准确,放在灶堂里烧火的柴嘛,当然应该叫柴火。柴火的种类其实很多,树枝树叶、庄稼秸秆都可以当柴火烧,但从山上砍来的柴火却只有两种,一种是茅草,一种是荆子。茅草漫山遍野都是,但质软火力弱,家乡人称为轻火柴,一般只是在烧开水、熬稀粥、摊煎饼、煮挂面等时候用这种柴火。茅草不是用斧头砍下的,而是用镰刀割下来的;而煮肉、煮粽子、蒸馒头、蒸年糕时,就需要烧荆子这种质硬、火力足的柴火,称为硬火柴。这种柴火镰刀是割不动的,需要用斧头往下砍。雁浦村民的习惯,不论是镰刀割还是斧头砍,一般统称为砍柴火。

举凡上山砍柴火的人,最大的希望是能砍到荆子,但荆子的数量很少,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砍到的。荆子属于丛生灌木,大都生长在地势陡峭的悬崖绝壁之上。小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还拿不动镰刀和斧头,但常听老人说,你们看见那些脊背上背着山一样高柴火的人了吗?你们以后也得像这样,不会砍柴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山里人,不会砍柴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于是,每天太阳快落山时,我们就站在街里,观看村前那座山上下来的砍柴人,看他们中间谁背的柴火最多,背上那座“山”

谁最高。谁的“山”

最高,谁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好汉。

日子一久,我现背茅草的人要比背荆子的人多得多。而且,背茅草的大多是年龄小或年龄老的人,还有不少是妇女;而背荆子的多是青壮年汉子,还多是那些手脚灵便的人。后来才懂得,只有腿脚灵便且胆大心细的成年人才敢攀上陡峭的悬崖绝壁去砍荆子。

我开始砍柴时,一直是砍茅草。我不敢上峭壁,胆子小又恐高,腿脚也不属于那种灵便的人,而且两臂劲头不足,也不习惯用斧头。所以,村里的人都说我长大是个没有出息的人。在雁浦村人看来,凡是干活儿有力气而且舍得出力气的人才是有出息的人受人尊重的人。

在我十岁那年冬季的一天,我现村里一个同龄的小伙伴赵有水,竟然背着两捆荆子从村前的大山上下来了。村里人一见,都对这个赵有水竖起了大拇指,夸赞他是个好样的,小小的年纪就能砍到荆子,不简单,太不简单!

我很羡慕这位小伙伴赵有水。晚上,我到赵有水家悄悄地问,你从哪里砍来那么多荆子?

赵有水说,从前山那座长着两棵大松树的峭壁上砍来的。

听他一说,我吓了一大跳!说,前山那座长着两棵大松树的峭壁高数十丈,人们看着就眼晕。往年,有人上去砍荆子摔死过人。你是怎么爬上去的?

赵有水笑了笑说,都说咱们岁数小上不了悬崖峭壁,其实也不尽然。咱们岁数是小,但身子还轻巧灵便呢,爬峭壁比那些一百多斤体重的成年人更方便一点。

我问赵有水,你爬到峭壁上就不嫌害怕?眼不晕心不跳?

赵有水说,我爬峭壁时,身边的成年人都不让我去,说他们都不敢去那个地方,你一个小毛孩子敢去冒那个险,难道不要命了?

我不信邪,你们不敢去,难道我就不敢去吗?于是就大着胆子爬了上去。这有什么呢?最后我不是也上去了吗?不是也把荆子砍回来了吗?通过这次砍荆子,我总结出了一点,只要胆子大,就不会害怕;只要胆子肥,谁还能怕谁?

我听了这番话,心里只想笑,这算什么体会?胆子大自然不害怕了,问题是怎么才能做到胆子大,这才是关键所在。

不过,我觉得这一趟还是没有白来,小伙伴赵有水的话给我增添了很大信心,我们俩岁数一般大,个头一般高,他能爬上峭壁,我为什么不能?我表示自己也想上前山那座有两棵大松树的峭壁砍荆子。

赵有水说,我看你还是别上去。

我问为什么?你能上去我为什么不能上去?

赵有水说,你上房扫雪还掉下来呢!万幸的是院子里都是雪,才没有摔坏你;峭壁下面都是乱石坑,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可是就没有命了。咱们村前几年从那里掉下来的人,摔的脑袋都没有了,多吓人!

我说,我记得你平日里胆子也不大,怎么突然变得胆子大了?一定有什么诀窍,咱们是好朋友,你应该告诉我才对嘛!

赵有水说,我的胆子和你比,有时候大有时候小。得看干什么事情,上山砍柴下地劳作,我比你胆子大;如果是干别的,像当裁缝学走路帮着公安局破案之类,我就不及你的胆子大,严格说来是我不及你聪明,你的脑瓜子转得比我快。

这一点,我承认赵有水说的正确。

赵有水接着说,我怕你上去后出了问题我还得担负责任。现在看你的态度挺坚决,就不妨告诉你。但咱们有言在前,你出了问题不能怪我。

我说,当然不能怪你,这一点你放心,是我自己情愿上去的。

赵有水说,当我爬到半山腰时,无意中往悬崖的下面看了一眼,妈呀!下面黑乎乎的,就像一只巨型的怪兽张开的大口要把我吃了一样。就在这时,只听那边有几个成年人对我喊,孩子,你先不要动,闭上眼睛!下面是数十丈的深渊,看着容易眼花,眼一花腿就软,腿一软就危险!

这些成年人多次到雁浦村周围的悬崖峭壁上砍荆子,爬山的经验相当丰富。赵有水爬上这座峭壁后,这些人就不放心,一直在旁边看着。当他们看到赵有水盯着崖下愣时,知道他正处于极度惊恐状态,赶紧予以提醒。这个提醒很及时也很管用,赵有水慌忙从山下收回眼光,站在原地闭上眼睛轻轻地呼吸。这样歇息了一阵,恐惧的神态慢慢地消失了。后来,他再也不敢往下看了,一直看着上面。看着上面,情绪果然稳定了许多。

我自言自语地说,两眼一直往上看?就能不害怕?

赵有水说,不光不要往下看,还不要老想着下面。就像走在路上看到一条蛇,你老是看着它想着它,越看越想越害怕。你索性不去看它也不去想它,就不那么害怕了,当然更不要去动它。你如果非要上前山峭壁去砍柴,就千万千万记住我这一句忠告,眼睛要始终往上看不要往下看。只管想着我是来砍荆子的,别的什么都不要想。注意力集中是人身安全最重要的保障。

说的有道理。

告别了赵有水,我回到家里,躺在炕上大半夜不能入睡。赵有水的肚子并不大,远远比不上杨树方,甚至连周艳萍也比不上,可我的胆子还没有赵有水的大,特别是爬坡上岭之类的力气活儿,我在赵有水的面前真的要甘拜下风。然而,赵有水那两捆荆子,实在看得我有点眼馋。村里人对他的赞誉也着实让我羡慕不已。被人夸奖多神气?我平日里都是割一些茅草,受到的都是村民们的白眼。一个是夸赞一个是白眼,上下两层天哪!我的心理很不平衡。人常说,不蒸馒头也得争口气,这个前山峭壁我是一定要爬上去,山上的荆子我是一定要砍下来!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挎着大绳,腰里掖着一把斧头来到前山。山间有一条窄窄的小路,大约有一尺多宽。路不是人力开出来的,是一条石崖的缝隙,可以勉强通过一个人。爬峭壁时,我双手扶着像刀削过一样的石壁,一步一步地从这条小路上往前挪。我牢记着赵有水的话,两只眼睛始终盯着上方,一次也不敢往下看。走了一段路时,我现前面有几丛被砍过的荆茬子,这应该是赵有水砍掉荆子留下的。

我又继续往前走,前面终于出现了一簇簇茂盛的荆子。我兴奋极了,从腰里拔出斧头就砍起来。我是第一次砍荆子,不懂里面的诀窍,传统的方法应该是左手握住荆子右手挥舞斧头,砍下来后,顺手将荆子放在一旁,捆成捆儿,用大绳背下山。然而我只顾乱砍一气,砍下来的荆子全掉到下面深渊里去了。我傻了眼,寻思这回只能从峭壁上退回去,绕道来到深渊处,将荆子一根根捡起来才行,然后用大绳背走。

想到这里,我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赵有水在这条窄窄的小道上是怎么砍下荆子的呢?这个地方这么逼仄,他是怎么把这些荆子捆成一捆的?是怎么用大绳绑住的?最后又是怎么背出去的呢?这一系列操作在这个窄窄的地方是很难完成的。别说他只是个十岁的孩子,就是经常砍荆子的成年人也不可能完成这些高难度的动作。

我忽然想起,这个赵有水一定是采取了最原始最笨拙的办法,先把荆子砍一把下来,再拿着荆子退回到峭壁旁边的缓坡上,然后再去砍一把,再送过去。这个办法虽然保险,但却特别耽误工夫,因为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山道上。

看看砍下去的荆子已经不少了,我收起斧头掖在腰里,从峭壁上退回去,从缓坡上下到峭壁下去捡荆子。

背起荆子时走时,我抬头望了望面前的峭壁,忽然感觉到自己这个砍法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过去,人们背着荆子从山道上往回走时,因为山道特别狭窄,有些人不小心就从上面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而像赵有水那样,又太费工夫太费力气,如果像我这样只管砍不管背,人下来后再去下面捡拾荆子,这不就安全多了吗?

回到村里时,赵有水在街里等着我,他挺为我担心,怕我出现意外。等我背着荆子来到他面前时,他愣了起来,问,你怎么比我砍的荆子还要多?我觉得你是第一次砍荆子,能砍到我的一半就不错了,现在看来比我还要多一半。你是怎么砍的?

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问他,你是不是砍一把荆子就往峭壁旁边送一把,再砍一把再送一把?

赵有水说,不错,我就是这么砍的,你又没有在现场,是怎么知道的?

我说,我爬到前山峭壁时,看到那个地形,心想你只能这样做才能把砍下的荆子背回来,不然的话你只能空着两只手下山。那个地方特别窄把,是绝对无法背着荆子走出来的。

那你是怎么砍的怎么背出来的呢?赵有水觉得奇怪,我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我把自己的方法告诉了赵有水,他恍然大悟,对对对,你这个办法确实不错,怎么我就没有想到呢?我砍荆子时,也有不少荆子掉到了山崖下,我还觉得怪可惜的,这么多荆子算是白砍了,怎么就想不到下去把这些荆子捡起来呀!

后来,赵有水按照我的方法去前山峭壁上砍了几回荆子,果然方便的很,荆子的数量和分量也大大增加。再后来,这个方法传遍了整个雁浦村和周围的三里五乡,乡亲们都说好。从此,这个方法被乡亲们争相效仿,于是村里再也没有生过峭壁上摔死人的惨剧了。

喜欢从头活一回请大家收藏从头活一回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