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风雨情满楼电视剧全集 > 第四十六章昨日深情(第1页)

第四十六章昨日深情(第1页)

沈定邦晃晃悠悠地离开了桌子,从里屋抱来了一大摞红本扔在了沙上。高斜阳打着哈哈说:“该烧了!”

韩文清忙说:“别介呀,怎么说这也代表了一个时期呀!”

沈定邦冲韩文清呲呲牙,一挑拇指:“兄弟……说的对……”

哥儿三个全都离了桌,拥坐在了沙上。

沈定邦打开一个本,指着说:“这是乡级的优秀校长证。”

高斜阳想拿过来看,却被沈定邦挡住了,他说:“这个证……你不知道……,那时候……还没你呢!”

高斜阳在他手上抓了两把,说:“别瞎说了,普九那年吧?”

沈定邦得意地点着头,有些呆滞的目光却丝毫没有掩饰那自豪的流露……

哥儿三个一起走出了师范学校,一同被分回了老家。开始的时候并不在同一学校,最先走上领导岗位的就是沈定邦。高斜阳还记得这么一件有趣的事,那是他家盖房子的时候,说是包给了施工队,但一些小活如备土、倒砖、准备木料等还是要家人亲自动手的,于是他把沈定邦和韩文清找了来。一天哥儿三个正在忙活,一个算命的从街里路过,看见有工程便走了过来,先是念了一段喜歌,高斜阳给了点赏钱,本来想打他走,谁知他上下打量了一会儿沈定邦,非要给他算个命。出于好奇,也想取个乐,沈定邦就答应了,算的结果是沈定邦将来要当官,而我们都要在他的手下工作,说得沈定邦嘴都合不上了,给了他十块钱,那人临走时又说了一句:“我看你们都不是干这个的。”

高斜阳问道:“你看我们是干什么的?”

“做学问的。”

说完便离开了。哥儿三个面面相觑,倒真是有点信了。说也正巧,一年以后,沈定邦当了校长,同一年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普九”

普九的工作和现代化相比容易得多了,但那时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刚刚开始,人们还在不断地探索着教改之路。所以“适龄儿童上学”

和“学生巩固率”

这两个随手可见的硬性指标成了达标的关键。由于大洼地那时已经开始了农商联合经营,村里的经济条件要好于其它,所以学生的入学率是有保障的,而且大洼地小学在全乡率先取消了学困生留级制,这样也保证了巩固率。在教育资源上,村里舍得出钱,沈定邦又有心计,把个大洼地小学打造成了当时连乡小也望尘莫及的窗口校。如此一来,普九工作顺利达标。那一年,沈定邦被评为了全乡唯一的优秀校长。又过了一年,“三a”

达标开始,高斜阳被调到了大洼地。用沈定邦的话说,高斜阳的到来让他有了重新活过来的感觉。所谓“三a”

,就是德、智、体都要达到a级标准,a级标准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参考文件,下面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为了保持全乡先进的典型,村委会告诉沈定邦,一定要拿下这个任务,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克服,村委会全力支持。书记村长的表态让当时的校领导班子深受感动,尤其是高斜阳,他还从没有见到过一村书记村长如此关心教育的,他明白了沈定邦为什么能够走在全乡的前例。由于高斜阳的加盟,那一年大洼地又顺利地达到了“三a”

标准,沈定邦被评为了同年的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斜阳被评为了优秀德育主任。

在素质教育示范校的创建中,小弟弟韩文清的一节数学课惊讶了所有观摩的二十一个乡镇教师代表,同时也让他成了全区唯一一名教师教研员,从此他有了更多机会走遍全区各乡,把好的经验带到了本校,大洼地开展了全乡第一次的教师基本功大赛,村委会非常满意,特意将大赛设名为“和平杯”

(由本村和平挂面厂赞助),并嘱咐沈定邦一定要坚持搞下去。到了后来已不仅仅局限于本校教师,凡是有意参加者都可来校报名,此活动最终演变成了全乡教师技能大比武,由此惊动了教育局,局长亲自参加了一届,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一年大洼地又顺利地成为了“素质教育示范校”

,沈定邦被评为了教改先进个人。

望着散乱在沙上的大大小小的红本,高斜阳心里一阵阵的酸楚,眼前这个曾经以校为家的老同学,最终却被这个家无情地抛弃了。

早晨,高斜阳的头像炸开了一样的疼,他不知自己昨晚到底喝了多少酒,更不知道是如何回家的。母亲一大早就起床给他煮了面,可他没有食欲。听母亲说是韩文清打车送回来的,他苦笑了一下,洗漱完毕,仍觉得头疼得厉害,母亲劝他说实在不行就歇了吧,他说:“那哪行啊!说不定出去透透风会好些。”

他脚踩棉花似的下了楼,走出小区来到马路对面,这是他平时等候艾锦云的地方。这地方正好是两个对门的小区中间,每天都有十几辆电动三轮在此拉座,高斜阳等车时便喜欢和他们闲谈,因此也混得很熟。他们见高斜阳来了,热情地打了招呼。这些人在一起摆龙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有时话题时髦的很。今天,当高斜阳走近他们时,正在为马路中间的隔离带生着争执。一个年老一点儿说:“马路修这么宽,中间还弄那么一玩意,多糟蹋地啊!”

年青的司机说:“您懂什么,每天这么多车,马路窄了够用吗?”

年老的问:“那中间修那玩意干吗?”

年青的说:“那是隔离带,分上下道弄的。”

年老的不服气:“插排铁篱笆不挺好吗,用得着修这么宽吗?”

年青的又说:“您别老土了,这是出于美化的考虑,这多好啊,绿乎乎的!”

年老把眼一瞪:“瞎扯蛋,这得糟蹋多少地,中间种上大葱,不也绿乎乎的,够全城人吃一年的。”

高斜阳忍俊不禁笑出了声,年青赶紧说:“您看看,老师笑话您了!”

年老的看了高斜阳一眼,高斜阳忙摆手道:“没有没有,我反倒觉得大爷说得在理。”

年老的高兴了,冲年青的一挺胸脯,所有的人都笑了起来。高斜阳觉得头好受多了。

艾锦云的车到了,他和司机们道别上了车,艾锦云问:“谈什么呢?笑得那么开心?”

高斜阳向前扬了扬下巴,艾锦云把车子向前开去。高斜阳把等车时的话题讲给了艾锦云,惹得她笑声连连……

冬天的早晨,亮得是比较晚的。东方的树梢儿上,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很大、很圆,也很温柔,像极了一个大汽球,透过薄雾,你可以直视而不觉得刺眼,在它的旁边,一块云霞泛着蓝红悄悄地变幻着姿态。高斜阳指给艾锦云看,说:“你看,好美啊!”

艾锦云有些动情:“你就是那斜阳,我是斜阳旁那片云!”

高斜阳把手轻轻地放在了她的腿上……

冬天走了,春天来了。人们播种了生命,期待着能够在夏天的雨露滋润中茁壮起来,当勤劳的手收获在成熟的金秋时,人们又一次开始向往那个生机盎然的季节。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期间,大洼地也在同时进行着更新换代,老师们轮了一批又一批,工作状态好了又坏,坏了又好,反反复复;乔云山由于学历的关系,最终没有转正;沈定邦身体恢复后,被调到了别的乡继续干他的校长;马志文从教办回到了大洼地;现代化学校工作进行了两次复查,均很顺利;杜若岚虽然没有离婚,但也一直住在娘家,只是偶尔和老公同居一次,过着有性无情的夫妻生活;任静被调到了乡小,当上了德育主任,而且有了孩子,家里人更视她为功臣,宠爱有加;赵醉晓自搬出了大洼地就再也没有联系过;杨洋还是过着单身白领的自由生活,也不时地约高斜阳一块吃饭唱歌。为此艾锦云多次提醒他,不要和这个学生走得太近,高斜阳却不以为然,都说了是学生,又能有什么?可艾锦云的心中却隐约感觉得到,这个学生对老师绝不只是师生情谊那么简单。高斜阳为了打消她的顾虑,几次向她提到结婚,艾锦云总是默不作声,有时被逼急了,就扔出一句:“等我们熬过了七年之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