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 前论(第1页)

前论(第1页)

一、最后一级台阶

文化有很多台阶,每一级都安顿着不同的项目。那么,最后一级是什么呢?

当然,最后一级不是名校,不是博士,不是教授,不是学派,不是大奖,不是国粹,不是唐诗,不是罗浮宫,不是好莱坞……

很多很多“不是”

。但是,它们每一项,都有资格找到自己的文化台阶,拂衣整冠,自成气象。它们很可能把自己看成是最后目标、最高等级,但实际上都不是。而且,它们之间,也互不承认。

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常常也在这么多文化项目间比轻重,说是非。意见总是吵吵嚷嚷,直到听到了一种声音,情况才生一点变化。

这种声音说,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persona1ity)。

例如,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也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这也可以看作是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

先以现代学理指出这个台阶的,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netbsp;gustavJung,1875—1961)。他曾经追随过弗洛伊德有关“无意识”

、“潜意识”

的研究,但又摆脱了其中的各种局限,认为只有“集体无意识”

即集体人格才有普遍意义。对此,学术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弗洛伊德找到了大海波涛下的暗礁,而荣格,则找到了暗礁下的海床。

二、有故乡的灵魂

更重要的是,荣格指出,“集体人格”

并不是形成于当代人们的有生之年。最早的种子,可能在“神话”

中就播下了。每个古老的民族都有很多“大神话”

,后面还会引出很多“小神话”

,这就是荣格所说的“梦”

神话和梦,都会以“原型”

(archetype)、“原始意象”

(primordia1images)的方式成为一个民族的“自画像”

(se1f-portrait),反复出现在集体心理活动中。

这一来,“集体人格”

就具有了长期稳定的象征意义。照荣格的一个漂亮说法,成了“有故乡的灵魂”

顺着这个思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也是有“故乡”

的。那“故乡”

,先是神话,例如“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嫦娥奔月”

等等。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都埋藏着这些遥远的“故乡”

。当然,神话只是起点,“集体人格”

的原型建立,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学工程。对于一般人来说,只须明白,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就是为灵魂找到故乡,或者说,找到有故乡的灵魂。

这个课题,连很多等级不低的学者也不明白。

我想起一件往事。

二十几年前,我还在上海戏剧学院担任院长,与一位喜欢读书的顶头上司汪道涵市长成了朋友,建立了一种“好书交换”

关系,约定现好书,签名互赠。有一次,我送给他一部北京刚刚出版的古印度哲学《五十奥义书》,他立即回送我一部台湾中正书局出版的《西方思想家论中国》。过几天我告诉他,我读了里边刘耀中先生写的《中国与荣格》一文,对其中一段记述很感兴趣。

这段记述,介绍了荣格在自传中写到的接受中国学者胡适访问的情景:

他们谈《易经》,胡适告诉荣格说,他不太相信《易经》,并说那该是一种魔术和符咒。荣格听到后,急问他曾经尝试过没有,胡适点头。荣格再问他,《易经》卦内的答案是不是真实的,对他有没有帮助。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胡适很难受。荣格也开始意识到,中国当代学者已渐渐走向西方的科学境界,对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怀疑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