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呵呵一笑。
李文秀道:“我们分到新房,这老房子是不是得退回房管所?”
王林道:“当然要退了,你还想用这里来当作坊啊?”
李文秀道:“我的确有这个想法。”
王林道:“这里不好,我们虽然开的是小作坊,但也要像个小工厂的模样,就到华亭路附近租一套民房来当作坊吧!那边已经商业化了,很多私房都拿出来出租呢!”
两人商议已定,一起出来找房子。
李文秀坐在车后座上。
两人出行时,她已经习惯坐在王林的自行车后座上了,闻着他身上淡淡的烟草味,感觉是那样的踏实和安全。
王林把后座改造了一下,做了一个布垫子,坐起来不咯屁股。
天气炎热,烈日灼人,王林蹬着车,后背很快就洇湿了一大片。
两人来到华亭路,在附近寻访出租的民房。
路边的电线杆子上,杂乱无章的贴着许多广告,有游医治病的,还有老军医济世的,有修电器的,也有租房的,而且大都是手写体的广告。
王林找到几家租房的广告,一家家的找过去看。
他们最终敲定了一家两层楼的民房,这家人到外地工作了,把房子整体拿出来出租,每个月租金只要十块钱。
王林看了看,觉得面积正好,一楼用来当作坊,二楼可以用作工人的住所。至于做饭菜,这年代,家里有单独厨房的人家很少,大多数人家,只要能支个锅的地方,都可以用来做饭菜,就在屋檐下,或者后门边都行。
谈妥之后,王林付了半年租金,签订了租房合同。
有了场地,接下来就是招人、买机器。
王林对机器熟悉,但他想带着李文秀一起,让她熟悉各个机械的购买、维修地址,以后她就可以独挡一面了。
对待机器,王林是宁可花钱买贵的,也绝不贪便宜买质量差的。因为后期修车的时间和费用,烦都能烦死人!
绷缝机、平车,四线机,这是最基本的三种车型,也是最重要的服装生产机器。
有了这三种车,简陋一点的作坊就可以开起来了。
打版、制样,全靠手工,反正样式也不多,李文秀一个人就能搞定。
面料和布料,这些王林和李文秀都懂,而申城的轻纺工业又十分达,大多数面料都能在本市找到,甚至不用去其它厂,在申纺厂就能进到货。
至于整烫设备和埋夹机等其它设备,可以视以后需求再行添加。
机器买回来,就缺工人了。
王林的意思,还是先在城里招工,如果能招到熟练工人那自然最好,实在招不到合适的,再去乡下找人来也不迟。
7o年代末、8o年代初,几百万知青返城,很多人都没有分配到工作,造成了大量的待业青年,其中一部分人成了个体户,更多的人无业。
因此,在城市里招工,也没有想象中难,王林他们的招工启事刚贴出去,咨询电话就打过来了。
王林和李文秀约谈面试了一批求职者,从中挑选了几个有过缝纫经验的年轻女子。
城里的女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她们在城里有家,可以回家休息。
她们的要求就是工资要高一些。
最终,王林以7o元每个月的工资,请到了六个女工,她们都有家,可以回家睡觉,不用占用作坊的二楼,另外,她们可以回家吃饭,但需要每天补贴她们五毛钱的食堂补助。
这样算起来,每个女工,等于每个月要花85块钱。
李文秀觉得工钱太贵,有些心痛。
王林说,城里的女工至少上过初中,甚至上过高中,她们有知识有见地,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而且省了睡觉的场地,二楼可以省出来当仓库用,也省了做饭菜的麻烦,何乐而不为?
李文秀被王林说服了。
她和六个女工,还有李文娟和孙小蝶一起,在作坊里正式开工,每天早出晚归,回家也是在打版和制样,只睡六个小时,其它时间都在工作。
李文秀制版,然后教给其它人怎么使用机器,怎么缝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