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封神榜三部曲演员 > 第23章 文王夜梦飞熊兆(第1页)

第23章 文王夜梦飞熊兆(第1页)

有一诗说:文王守节尽臣忠,仁德兼施造大工。民力不教胼胝碎,役钱常赐锦缠红。西岐社稷如盘石,纣王江山若浪从。谩道孟津天意合,飞熊入梦已先通。

据说文王听了散宜生的建议,张贴了通告在西岐各个门口。这使得军民们都前来观看,只见通告上写着:“西伯文王向军民和所有人民传达:西岐是一个道德之乡,没有战争和冲突的干扰,百姓安居乐业,物产丰饶,官员清廉,讼事减少。我曾经被囚禁在羑里,受到束缚,后来受到宽恕和赦免才得以回国。由于近来频繁生灾难,洪水失控,我查看了本土,并占验灾祥,却现没有找到建造灵坛的地点。昨天我看到城西有一块官方土地,想要在那里建造一座名为‘灵台’的台子,以占卜风向,观测人民的灾情。又担心土木工程繁重,会伤害你们的军民力役。因此,我决定每天给予工匠一定的报酬。而且,这项工作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符合百姓的方便即可:愿意参与建造的人可以登记姓名,方便日后支付报酬;如果不愿意参与,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生意,不会被逼迫。希望大家知晓,告知所有人。”

据说西岐的军民和所有人民一看到告示,都感到非常高兴,纷纷大声说:“大王的恩德如同上天一般,我们无法报答。我们每天出门嬉戏,日落后回到家中,享受着太平盛世的福祉,这都是大王所赐予的。现在大王想要建造灵台,并且还说要支付给工匠一定的报酬。我们虽然会因此而辛苦到筋疲力尽,但也是甘心乐意的。况且这个灵台是为了为我们百姓占卜灾祥之兆,我们怎么能反过来领取大王的报酬呢?“全郡的军民都非常欢喜,愿意出力参与建造台子。散宜生知道民心如此,于是带着记录进入宫廷向文王禀报。文王说:“既然军民有这种意愿,就下旨给予散宜生银两作为报酬。”

于是所有的百姓都领到了报酬。文王对散宜生说:“你可以挑选一个吉日,开始动工。”

所有的百姓都非常用心,努力搬运泥土和木材,建造灵台。正是:窗外日光弹指过,席前花影座间移。又有人说:行动时看到落花红满地,转眼间黄菊绽开在东篱。建造灵台只花了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工程完工后,管工官员来报工作完成了。文王非常高兴,随同文武多官乘坐华丽的车驾出城,前往灵台观看。灵台上雕梁画栋,宏伟壮观,真是一处大景观。有赋文为证明,赋文中说:这座灵台高达两丈,气势磅礴,按照三才之理构建。上面分布着八卦,合阴阳之道;下面属于九宫,定龙虎之象。四个角落有四季的形象,左右立着乾坤的象征。前后呼应君臣之义,周围散出风云之气。这座灵台与天心相合,符合四时,与地户相合,属于五行,与人意相合,风调雨顺。文王有着无限的德行,让万物都增添了光彩;圣人治理天下,感受到百事无逆。从此,这座灵台成为王国的根基,占验灾祥,扶助帝主。正是:治国江山茂,今日灵台胜鹿台。

据说文王带着两班文武来到灵台前,四面观察。文王默默地不一言。这时,上大夫散宜生走出队列向文王禀报说:“今天灵台的工程已经完工,大王为何没有开心的表情?”

文王说:“我并不是不开心。虽然这座灵台很漂亮,但是台下却缺少一座池沼来配合‘水火既济、配合阴阳’的意象。我想再开凿一座池沼,但又担心会过度劳累人民的力量,所以我有些郁闷。”

散宜生回答说:“灵台的工程是非常浩大的,但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更何况在台下开凿一座池沼,其工程相对较简单。”

散宜生赶紧传达文王的旨意:“在台下再开凿一座池沼,以配合‘水火既济’的意象。”

说话还没说完,只听到百姓们大声喊叫道:“小小的池沼,有什么难成的,不用圣人担心和忧虑!”

百姓们随即拿来铲锄,开始挖掘池沼。在挖掘的过程中,意外地现了一具枯骨。众人一起将枯骨四处抛掷。文王站在灵台上,看到众人抛弃枯骨的场景。文王问道:“百姓们抛弃什么东西了?”

左右侍从向他禀报:“在挖掘池沼的过程中,现了一具人骨,所以百姓们才会抛弃它。”

文王急忙布命令,命令百姓们:“把那具枯骨取回来,放在一个地方,用匣子装起来,然后埋葬在高高的丘陵之上。我们不能因为开凿池沼而暴露了这具骸骨,这是我的罪过。”

百姓们听到文王的话,大喊大叫:“圣德之君,甚至关心一具枯骨,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百姓,没有享受到过雨露的恩泽。真是广泛施行仁政,符合天意,西岐的万民有了像父母一样的关怀!”

众人欢声笑语,大为高兴。文王在灵台上观看挖掘池沼的过程,没有留意到天色已经渐渐晚了,回去已经来不及了。于是文王和文武官员在灵台上设宴,君臣一起欢庆。宴席结束后,文武官员在台下休息。文王则在台上设了绣榻,准备休息。到了深夜三更,他正在做梦,突然看见一只带有白色额头的猛虎,两侧生有翅膀,向他扑来。文王吓得大叫左右,只听到台后传来一声响动,火光冲天而起。文王惊醒过来,浑身沾满了汗水。此时已经是深夜三更。文王自己心想:“这个梦代表着什么好坏兆头,等到天亮再进行商议吧。”

有人为此写了一诗:”

文王治国造灵台,文武锵锵保驾来。忽见沼池枯骨现,命将高阜藏埋。君臣共乐传杯盏,夜梦飞熊扑帐开。龙虎风云从此遇,西岐方得栋梁才。“

第二天早上,文武官员上台参拜,礼节已经完成。文王问道:“大夫散宜生在哪里?”

散宜生走出队伍,向文王行礼,问道:“您有什么命令吗?”

文王说:“昨晚三更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东南方有一只带有白色额头的猛虎,两侧长着翅膀,向我扑来。我急忙叫喊左右,然后就听到了台后传来一声响动和火光冲天的情景,最后惊醒了。这个梦预示着什么好坏兆头,我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

散宜生躬身向文王贺喜地说:“大王做这个梦是一个吉兆,表明大王将会得到一位杰出的臣子和贤明的客人,这个人将会像风后和伊尹一样重要。”

文王问道:“你凭什么认为是这样呢?”

散宜生说:“古代商高宗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一只飞熊,最后得到了传说和神话。今天您做的梦中,出现了一只带有翅膀的猛虎,其实也代表着熊的形象。再加上您还看到了台后的火光,这是锻造金属的象征。现在的西方属于金的方位,金在火中必然会被锻炼,而锻炼冰冷的金属,必然会成为大器。这是兴起周王朝的大好兆头。因此我非常高兴,为您贺喜。”

其他的官员们听了也纷纷表示祝贺。文王布命令,回驾回去,并且有意向贤人请教,以应对这个吉兆。接下来的情况不再赘述。

接下来说说姜子牙的事情。他离开了朝歌,和马氏分道扬镳,使用土遁法救助了当地的居民,之后隐居在磻溪边上,垂钓渭水。姜子牙非常注重守时,不管外界的事务,每天都会诵读《黄庭》来修炼自身。在压抑和烦闷的时候,他会拿着丝线和渔线,靠着绿柳边垂钓。他时刻把昆仑之山放在心上,时时刻刻怀念自己的师长,永远不会忘记道德,日复一日的沉思苦想。有一天,他拿着渔竿叹息不已,写下了一诗:“自别昆仑地,俄然二四年。商都荣半载,直谏在君前。弃却归西土,磻溪执钓先。何日逢真主,披云再见天。”

姜子牙写完诗之后,坐在垂柳下,看着滔滔不绝的流水,似乎没有尽头,流淌着穿越时间的长河。他彻夜东行,历经万古,熬尽了人间的沧桑变幻。正是:”

惟有青山流水依然在,古往今来尽是空。“姜子牙叹息完毕,突然听到有人唱歌而来:“登山过岭,伐木丁丁。随身板斧,砍劈枯藤。崖前免走,山后鹿鸣。树梢异鸟,柳外黄莺。见了些青松桧柏,李白桃红。无忧樵子,胜似腰金。担柴一石,易米三升。随时菜蔬,沽酒二瓶。对月邀饮,乐守孤林。深山幽僻,万壑无声。奇花异草,逐日相侵。逍遥自在,任意纵横。”

唱歌的是一位樵夫,他唱完歌后放下柴火,靠近姜子牙稍微休息一下,然后问道:“老先生,我经常看到您在这里钓鱼,和您的情景非常像一个故事,您能否讲给我听听呢?”

姜子牙问道:“哪个故事?”

樵夫回答说:“我觉得我和您的情景非常像‘渔樵问答’这个故事。”

姜子牙听了非常高兴,大声说道:“好一个‘渔樵问答’。”

樵夫问道:“请问老先生姓什么?来自哪里?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姜子牙回答说:“我是东海许洲人,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

樵夫听了之后,笑得很开心,停不下来。姜子牙问樵夫:“请问您姓什么?名字叫什么?”

樵夫回答说:“我姓武,名吉,祖籍是西岐人。”

姜子牙问樵夫:“方才你听到我的名字,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呢?”

武吉回答说:“你刚才说自己的道号叫做‘飞熊’,所以我才笑了。”

姜子牙说:“人们都有自己的称号,为什么要因此而笑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