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们随着太师到了太师府,进入银安殿,按照次序坐下。太师问道:“各位大夫、先生,我在外多年,曾经征战北地,无法在朝中任职。但是我闻仲对先王的托孤之命感到责任重大,不敢有违遗命之事。但是当前国家的宪章已经被颠倒,生了很多不正之事。请各位公正地表意见,不要抱有偏见。我自会有定夺。”
里面有一个大夫孙容,欠身说道:“太师大人,朝廷听信谗言,远离贤士,沉迷于酒色之中,杀害忠臣,阻挠谏言,残害彝族,怠慢国家政务,罪行多端。我担心各位官员一起陈述意见,会扰乱太师的听课。不如我们安静地坐下来,让武成王黄老大人从头到尾讲述,供太师聆听。这样太师可以更容易地听到,而且百官也不会互相干扰。不知道太师意下如何?”
太师听了孙大夫的话后说:“孙大夫的话非常好。黄老大人,老夫听候您的详细讲述。”
黄老大人欠身说道:“既然得到尊者的命令,我就必须详细地陈述:天子自从纳了苏护之女后,朝中逐渐变得混乱不堪。他剜去元配姜娘娘的眼睛,烙去手掌,杀害自己的儿子,让人无法想象。他欺骗诸侯前来朝见,然后杀死大臣,妄自尊大地斩杀了司天监太史杜元铣。他听信妲己之言,虚构了炮烙之刑,将其广泛使用。他败坏了上大夫梅伯。他将姬昌关押在羑里七年。他在摘星楼内设虿盆,让宫女们惨死。他建造了酒池肉林,内侍们也没有幸免。他建造鹿台广兴土木之工,导致上大夫赵启坠楼身亡。他纵容崇侯虎监工,贿赂通行,三个人中抽调两个人,独丁的也要去服役,有钱的人可以买空闲在家,这导致百姓们的生活异常艰苦,甚至许多人死于过度劳累,而他们的尸体被堆积在台下。杨任上大夫曾经阻止鹿台之工,结果被剜去了双目,至今尸骸无踪。曾经有四五十只狐狸化身成仙人赴宴,被比干看穿,妲己心存怨恨。现在不明不白的是,内廷私自收纳了一个女子,不知道她的来历。昨天听信妲己之言,他虚构了心疼之事,要用玲珑心煮成汤来治病。他逼迫比干剖开心脏,死于非命,死后的灵柩停在北门。如果国家将要兴盛,就会出现祯祥的征兆;如果国家将要衰落,那么妖孽将会频繁出现。谗言和佞巧之辈被他视为至亲,而忠良却被视为寇仇。他的暴行异常残忍,荒淫无度。即使不才等人屡次上书谏言,却被当做废纸一样视而不见,甚至上下都被阻隔。现在我们正处于无可奈何的时刻,恰好闻太师奏凯还国,朝廷和百姓都很高兴!黄飞虎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详细地说了一遍,闻太师听了后,急得大声叫道:“这些反常之事竟然存在!只因为北海的刀兵扰乱了天子的统治。我对先王的重托有所辜负,这是我的过失,是我犯下的罪过。各位大夫、先生请回去吧。三天后,我会上朝,自己陈述这件事情。”
太师送走了所有的官员出府,然后召唤徐急雨,命令他封闭府门,不准任何公文投递。直到第四天面见天子时,才能开门处理事情。徐急雨听到命令后,立即关闭了府门。这有一诗为证:太师兵回奏凯还,岂知国内事多奸。君王失政乾坤乱,海宇分崩国政艰。十道条陈安社稷,九重金阙削奸顽。山河旺气该如此,总用心机只等闲。”
据说闻太师花了三天时间起草了十道陈述。第四天,他上朝面见君王。文武官员已经知道太师要上朝了。那天早上,文武百官聚集在一起,等待着君王的到来。纣王说:“如果没有奏章,就解散朝会吧。”
这时,左班中闻太师行礼称臣,说:“臣有疏上奏。”
于是,他把疏陈展开,放在御案上供纣王查阅:“臣闻仲曾经具疏上奏。疏中提到,国家政治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已经对社会风化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国君宠信淫佞之徒,采用逆治手段来进行惨无人道的刑罚,天象生了巨大的变化,隐藏的危机无法预测。臣听闻,尧帝执掌天下,总是将天下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而不是享受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因此,他们诛杀了叛逆之徒,努力追求贤明圣智之士,最终得到了舜、禹、稷、契、咎繇等圣贤之扶持,教化大行,天下和睦,万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行为合乎礼仪,从容不迫地走在中道上。这就是‘王者必世而后仁’的道理。尧帝执掌天下七十年之久,最终选择将天下禅让给舜。尧帝去世后,天下并没有归于他的儿子丹朱,而是归于了舜。舜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他登上了天子之位,任命禹为相,继承了尧帝的事业,因此,他不需要采取什么行动就能使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所做的韶乐,美丽而完美。现在,陛下继承了大位,应当以仁义为行为准则,广施恩泽,关爱军民,尊重文化,注重武备,顺应天命,与地球和谐相处。只有这样,社稷才能稳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谁能想到,陛下却近乎沉迷于酒色之中,亲近奸佞,失去了恩爱之心。甚至下令将皇后的眼睛挖出来,杀害了自己的儿子,自行断决了后嗣。这些都是没有道德良心的君主所为,自取灭亡之祸。臣愿陛下悔改前非,以仁兴义为准则,远离小人,亲近君子。只有这样,社稷才能稳定,百姓才能钦佩。如果能顺应天命,国祚就会长久,风调雨顺,天下就能享受到和平的福祉。微臣我冒犯了天威,罪该万死,但我有几点建议,列在后面:第一件:拆除鹿台,以安抚民心,避免混乱;第二件:废除炮烙之刑,鼓励谏官尽忠职守;第三件:填平虿盆,使后宫妃嫔没有后顾之忧;第四件:清除酒池和肉林,以避免引起诸侯的谴责;第五件:贬谪妲己,另立正宫,使内庭没有蛊惑之忧;第六件:查办奸佞之臣,斩杀费仲、尤浑等不良官员,以取悦人民,使他们远离不义之人;第七件:开仓济民,解决民间饥荒问题;第八件:派遣使者招抚东南地区的人民;第九件:访求遗落在山泽间的贤才,以消除天下人民的疑虑;第十件:接受忠诚的谏言,开放各种言路,以避免言论上的阻塞。
太师站在龙书案旁边,磨墨润笔,将笔递给纣王,说道:“请陛下批准实施。”
纣王查看了十项建议中的第一项,现是拆除鹿台。纣王说:“鹿台的建造耗费了大量的财富和物资,现在它已经建成并没有被毁坏。如果拆除它,实在是太可惜了。这件事情我们再考虑一下。”
第二项建议是废除‘炮烙’之刑,现在已经得到批准,可以实行了。第三项建议是填平‘虿盆’,现在已经得到批准,可以实行了。第五项建议是贬斥苏后,但是现在妲己的品行已经得到改善,并没有失德行为,所以为什么要贬斥她呢?这件事情我们再考虑一下。第六项建议是勘查佞臣,但是中大夫费、尤二人素来有功劳而无过失,为何会被指责为谗佞之徒,难道他们就应该被处以死刑吗?除了这三件事情,以下的建议都可以实行了。太师上奏说:“鹿台的建造规模庞大,不仅浪费了许多财力和物力,而且让天下百姓深深地不满。拆除鹿台可以消除人民内心的怨恨。皇后曾经劝陛下不要实行‘炮烙’之刑,因为这种惨无人道的刑罚会招致神怒鬼怨,死者的魂魄也无法得到安宁。她请求陛下尽快贬斥苏后,这样神明就会欣喜,鬼魂也会得到安慰,从而消除了上天对人间的怨气。如果勘查并斩杀费仲、尤浑等不良官员,就可以使政治清明,国内无谗言,圣心不受惑乱之虞。这样,政治就会自然而然地清明起来,没有必要再费心去想如何使政治清明。我希望陛下能够迅地实施这些政策,不要迟疑不决,以免耽误国事。如果能够实现这些政策,那么微臣不胜荣幸之至!”
纣王无可奈何地说:“太师所奏,我准备批准七项建议,另外三项需要再考虑一下,等待议论妥当后再进行实施。”
太师说:“陛下不能认为这三件事情只是小事,实际上它们关系到治理和混乱的根源,陛下必须认真考虑,不能草率处理。”
君臣之间争论不休,这时中大夫费仲还是不懂得顺应时势,冒险出现在殿上向纣王请奏。太师看不出费仲的身份,就问他:“这位官员是谁?”
费仲回答:“卑职我是费仲。”
太师说:“原来这位先生就是费仲啊。您上殿有什么要说的吗?”
费仲说:“太师虽然是位极人臣的大臣,但是您的行为并不符合国家制度:您持笔逼迫君王批准奏疏,这是不礼仪的行为;您参与皇后的政治,这不符合臣子的身份;您下令杀害无辜的官员,这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太师您无视君王的尊严,对上级采取了傲慢无礼的态度,肆意妄为,严重违背了臣子的职责和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大不敬!”
太师听到费仲的话,顿时眼神一变,长髯猛地竖起来,大声说:“费仲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说迷惑国君的话,气死我了!”
他随即一拳打在费仲的脸上,把他打倒在地,脸上青肿。尤浑气急败坏地上前,在殿上说道:“太师在殿上殴打大臣,如果不是打费仲,那就是在打您陛下!”
太师问道:“你是什么官?”
尤浑回答:“我是尤浑。”
太师笑着说:“原来是你啊!你和费仲都是一伙的奸臣,互相勾结,相互包庇!”
他走到尤浑面前,一掌将他打倒在地,跌下了近十米远的丹墀上。太师大声喊道:“把费仲和尤浑押出午门斩了!”
当时在场的武士都非常憎恨这两个人,听到太师怒,就把他们推出午门。闻太师怒气冲天。纣王默默无语,不一言,心里暗想:“费仲和尤浑自讨没趣,自找麻烦。”
太师再次上奏请求纣王下令处死费仲和尤浑,但纣王并不愿意杀这两个人。纣王说:“太师你的奏疏说得很有道理。这三件事情我都会考虑实施,但需要再商议一下。至于费仲和尤浑,虽然他们冒犯了大臣,但目前没有确凿的罪证。我们会让法司进行审讯,如果他们真的有罪,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也不会有什么怨言。”
太师听到纣王再三妥协,反而显得有些紧张,心中想道:“虽然我一直为国家尽忠尽职,直言不讳,但如果让君王对臣子产生畏惧之心,那么我就先犯了欺君之罪了。”
太师跪在地上,说道:“臣只希望四方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诸侯归附,这就是臣最大的愿望了,没有别的期望。”
纣王传下旨意:“让费仲和尤浑交由法司审讯。”
七项建议立即开始实施;另外三项建议需要再进行商议后才会实施。纣王回到宫中,百官也各自散去。
天下兴盛,好事接踵而来;天下衰亡,祸胎随之而至。”
太师刚刚提交了政策建议,情况看起来很好,但也有可能出现未预料到的问题,比如东海地区可能会生反叛,平定灵王的事情。有一份紧急报告传到了朝歌,先送到了武成王府。黄元帅看到了这份报告,叹了口气说:“战争四处生,八方不安,现在又出现了平灵王的叛乱,什么时候才能有安定的时候呢!”
黄元帅让报信的官员把报告送到太师府中。太师正在府中坐着,一名堂候官前来报告:“黄元帅派人前来见老爷。”
太师下令:“让他进来。”
差官把报告呈给了太师。太师看完了报告,打了来人后,便前往黄元帅府。黄元帅迎接太师到殿上,行礼请太师坐下。双方坐下来,分别成为了宾客。太师说道:“元帅,现在东海地区出现了平灵王的叛乱,我来和将军商议一下,到底是我去,还是将军去?”
黄元帅回答说:“我这个将军去也可以,老太师去也可以,但是最终还是要听太师的主见。”
太师想了一会儿,说道:“黄将军,你还需要留在朝中。我带领二十万士兵前往东海,平定叛乱,等回国后再商议政事。”
两人商议后达成了共识。
第二天早上,太师在朝贺完毕后,上表请求出征。纣王看了这份奏表后很惊讶,问道:“平灵王又起兵反抗了,我们该怎么办?”
太师说道:“臣对国家和人民充满忧虑,不能不出征。现在留黄飞虎在国内守卫,我则前往东海平定叛乱。希望陛下把国家稳定放在位,先处理好那三件事情,等我回来再商议其他事情。”
纣王听到太师要出征,非常高兴,因为这样太师就不会在他面前搅局了,他的心情也变得更加平静了。纣王很快传下谕令,让人拿出黄旄和白钺,准备为太师饯行出征。纣王亲自驾车出了朝歌的东门。太师与纣王接见,纣王便命人为太师斟酒,并赐酒给太师。太师接过酒杯,突然转身把酒杯递给黄飞虎,说道:“这杯酒先让黄将军喝。”
黄飞虎行了一个礼,说道:“太师要出征,这杯酒是陛下赐的,我怎么敢先喝呢?”
太师说道:“将军接过这杯酒,我有一句话要告诉你。”
黄飞虎听从太师的话,接过了酒杯。太师说道:“现在国家政治已经没有人能够掌控了,全靠将军你了。如果现在生了不公平的事情,你应该直接进谏,不能保持沉默,因为这是一个人臣对国家爱护君主的表现。”
太师转身面向纣王,说道:“我这一次出征没有其他的事情让我担心,希望陛下能够听取我的忠告,把国家稳定放在位,不要违背君臣之道,破坏旧有的规章制度。我这次出征,可能会持续一年或半年,但不会太长时间,很快就会回来。”
太师喝完酒,一声炮响,带领士兵启程前往东海。眼前生了一些神秘的事件,导致了战争的爆。现在刀剑交错,战争已经开始了。我们不知道最终的胜负如何,敬请期待下次的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