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微思忖,凡三说出自己对来年高考作文的猜想。
“这些年,大家成天琢磨如何写议论文,搞得好像整个语文教学都是围绕论据论点转,弄得不少学生连最基本的记叙文都忘记怎么写了。有没有这种可能,命题者来年出一道记叙文让学生写一写,或者是记叙文+议论文组合形式。”
有人问,记叙文大概率会写些什么。
“常规写法,当然是写一件事,写出当事人观察到或亲自做的事物,然后谈一点感受或感悟。当然,也可能是肖像描写,或者是一段对话,甚至描写一处景色。这些都是你们语文老师的拿手好戏,我就不多饶舌,免得抢了他们的饭碗。”
这家伙话音刚落,下面再次响起笑声。
张茉莉开始提问:“凡老师,中小学生知识素养毕竟有限,个性化语言如何才能做到呢,你能否提示一下路径。”
凡三坦言,这与练字大同小异,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名篇,反复模仿,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并推荐了初高中课本里的一些名篇。
初中,记叙文他推荐老舍的《烈日与暴雨下》,说明文推荐《看云识天气》,散文推荐《白杨礼赞》。
凡三停顿了一下,微笑着说:“高中教材名篇太多,写景状物,可以看看《天山景物记》;写人叙事,可以多揣摩《鸿门宴》;至于议论文,建议去读《毛选》,里面篇篇都是经典。”
(多年来,语文教材多次改版,文章也进进出出,请读者大人不要深究)
下面又是一阵笑声。
这一项总算结束了,由于从头到尾是凡三唱主角,得分自然高。
中间休息1o分钟,工作人员回收打分表,下新表格。
这时,不少人开始打听凡三的底细。一问才知道,这家伙故事还蛮多。
坐在大厅中间左侧的凡学兰,当然是最清楚凡三底细的人。关于这个哥哥,最搞笑的自然是偷瓜。
那是一个夏天晚上,凡三还是三年级小学生,与几个小一起,放牛时悄悄摸进灌河岸边老周家的瓜田。
趁人家睡着了,悄悄偷了两个大西瓜,带到大槐树下捶开,吃得那叫一个爽。
回去路上,几个瓜娃子还跟着凡三唱起了一个顺口溜:“下定决心去偷瓜,不怕牺牲往里爬。排除万难偷大的,争取胜利扛回家。”
这事被妈妈刘月英现了。
此前,刘月英从没打过这个独苗,那一夜,她用柳条狠狠抽了凡三一顿。这小子的偷瓜生涯就此结束。
另一个有点像荤段子,出自吴秀岩的讲述。这小子是吴秀玉弟弟,对这个姐夫的糗事,也知道不少。
初二夏天补课,有一天午睡时间,凡三与几个男生跑到灌河洗澡,一边搓身上老泥,一边洗遗留精斑的短裤。
这家伙触景生情,吟诗一:“杨柳青青顺水漂,一群儿女下江河。不是老夫心肠狠,没妈孩子咋养活。”
不料,班主任黄新宇赶过来,这帮家伙被抓了现行,大太阳下暴晒,还在全校大会上被点名批评。
那打油诗也广泛流传,男生会意一笑,女生脸红偷骂,上下几届学生无人不知。
休息结束,比赛继续进行。
第三项是文学知识展示,3个选手表现都不错;第四项则是以本地景观为题,抽签作文,当场作诗一。
这一项,考验选手们的实战能力,有点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味道。
杨文广抽中的景观是大别山,他稍作思考,奋笔疾书:“大别山上红旗飘,雩娄儿女多英豪。顶天立地妇女排,金刚台上美名谣。”
张茉莉抽中的是灌河,这位美女也当仁不让:“雩娄城外八里滩,黄花天子美名传。观音山上多信众,千曲百转回龙湾。”
轮到凡三,抽中的则是铁佛寺水库。
这座水库就在培山顶上,196o年代在陶家河上游截流而建,在座师生非常熟悉。越熟就越难出彩,大家都想看看这家伙能否笔头生花,写的跟说的一样动听。
凡三想了想,走到黑板前刷刷地写了起来:“培山脚下一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从你脚下走,今日在你头上坐。”
这诗不像是诗歌,倒像是民谣。可是,你又不能说这不是诗,其中鲤鱼跃龙门后今非昔比的寓意又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