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开局继承博物馆乐文 > 第35页(第2页)

第35页(第2页)

  吴普觉得每一只热爱撒欢的二哈背后,都有个无可奈何的牵绳人。

  真是辛苦苏辙了!

  百琴堂主人却不觉得苏轼的想法有什么不妥。她笑着说道:“不要紧,既然是以琴会友,自然是这位小友觉得够了就够了。”

  两人交流完毕,吴普就让无人机找准拍摄角度,对苏轼比了个“可以开始了”

的手势。

  比起刚才的正襟危坐,苏轼这会儿已经和他面前的琴混熟了,整个人看起来悠然自在。

  他十分随意地起了调,一古意盎然、早已没人会弹的《水调歌头》就开始了。

  那是三年前的中秋,他还在密州当太守,底下的人都很给他面子,陪着他痛痛快快喝到酩酊大醉。

  酒到酣处,他忽然想起了几年没见的弟弟,于是叫人取来墨,大一挥,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水调歌头》。

  他们兄弟两人虽然聚少离多,但也都算长寿。

  他活到了六十多岁,弟弟更是活到七十多岁。

  有些事他自己做不了,弟弟也帮他去实现了。

  所以他没什么不满意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18章

  明清以前的文人大多都有“能歌善舞”

的特性,据传《诗经》三百篇,孔子篇篇都能唱。

  到了唐朝,君臣之间也是有事没事就载歌载舞,平时相处起来十分融洽。

  到了宋朝,文人矜持了许多。

  琴是肯定会学的,但曲儿不是谁都爱唱,顶多也就是私底下填几词玩玩。

  这些文人里头又有两个特例,一个是柳永,一个是苏轼。

  柳永是当时大伙都嫌他俗,不爱带他玩,蹉跎大半生都没出头,郁闷之余只能“浅酌低唱”

  苏轼的特别却在于他的“不走寻常路”

,时代相近的李清照直接评价他是“以诗为词”

“不谐音律”

  词这玩意,本来大伙都是闲暇之余对着词牌填词玩儿,只图个乐子,没谁把它当做一种正经创作。

  结果苏轼偏不这样干,别人都在以诗言志,他却来了个以词言志,这可不就是剑走偏锋吗?

  所以说苏轼这一辈子,最常干的事就是打破常规,走别人不爱走的路。

  苏轼自己填词填得畅快,自然是不觉得自己的词不谐音律,因此他弹起来一脸自然,唱起来也一脸自然。

  至于北宋时期的《水调歌头》到底是不是这样唱的,那就见仁见智了。

  毕竟那会儿的曲谱就是告诉你三样东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