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大炮传奇免费阅读 > 第24章 广泛涉猎(第1页)

第24章 广泛涉猎(第1页)

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了三年多后,傅斯年基本完成了了实验心理学的学业。一方面,傅斯年虽然对自己的今后还没有明确的打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不想成为研究实验心理学的专家。另外,也不想花费精力,去搞什么实验心理学的学位。他学实验心理学只是想掌握一门技能,现在,在他看来,目标已经达成。

他的时间很宝贵,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也就是说,是到了和伦敦大学学院说再见的时候了。

一九二三年九月,傅斯年离开英国来到德国,进入柏林洪堡大学学习。

柏林洪堡大学(humbo1dt–universitatzuBer1in),创办于一八一零年,前身是柏林大学,位于德国都柏林,是一所公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最高学府和世界学术中心。洪堡大学是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德国精英大学成员。

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柏林大学历史上曾产生五十七位诺贝尔奖获奖者。爱因斯坦、普朗克、黑格尔、马克斯?冯?劳厄、玻恩、亥姆霍兹、赫兹、哈伯、薛定谔、韦伯、格林、叔本华、谢林、海涅、魏格纳等一大批学界大师都曾在该校学习任教。

洪堡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

洪堡大学在人文学科领域有着顶尖的声誉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其文学、神经科学、哲学、社会学、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均在世界享有盛誉,各学科均排名世界前列,洪堡大学的法学院是最优秀的法学院之一。

傅斯年进入柏林洪堡大学自然是慕名而来,但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因素:

其一是受柏林大学里两种学术空气的影响,即物理学和语言文字比较考据学。

物理学方面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当时都是轰动一时的学说。

语言文字比较考据学,是柏林大学传统的、久负盛名的学科。

其二是受柏林的朋友们如陈寅恪、俞大维等人的影响。当时柏林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甚多,其中许多是傅斯年的同学好友。

傅斯年赴欧洲留学前,在文史领域已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留学期间,在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主修了实验心理学,选修了物理、化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傅斯年转入德国柏林大学,专心选学了“相对论”

“比较语言学”

的课程,又利用余暇研究马赫的《感觉的分析》和《力学》等现代物理学理论著作,还深入研读了兰克学派的历史语言考据学著作。也选学了地质学、经济学等课程。

傅斯年为什么留学期间广泛涉猎,不专重一个方面呢?有人做了如下分析:

其一,时代的责任感。傅斯年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国社会黑暗,民族危机严重的时期,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推翻中国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驱逐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改革中国政治,完善社会制度,把中国建成独立、富强的国家。

为此他们必须吸收各国文化的精华,学习各种进步的知识,从整体上了解各国科学技术展状况。

同时,他们到西方后所目睹的社会现实,也促使他们深入了解各国的基本情况。他们到达的欧美各国,正好是一战后的恢复时期,不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在组织和领导人们采取有力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

虽然各国政治制度不同,但在领导国家建设、展科学技术、重视学术研究、展新兴学科等许多方面都卓有成效。

这批出国留学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出国前了解的中国社会与此大不相同,他们所目睹的中国现实是:国家各级政权都已腐败到极点,统治者抱着封建专制统治的僵尸不放,极力维持统治者特权,不思改革。各路军阀相互厮杀,争权夺利,为建立各人的独裁统治而不择手段。国家四分五裂,濒临危亡,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两相比较,自然促使这批青年知识分子深入思考,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以寻求医国救民的途径。

正如当时人的评论:这段期间在欧6负笈求学的民初中国知识分子,亲眼目睹了欧洲在一次大战过后的满目疮痍,以及战后各国的整建与复原所做的努力,再想起远在万里以外的苦难祖国,正遭逢国内外变局的摧残!因此而激起了一股豪气干云的情操。要“究天人之际”

,要“通古今之变”

,要救民于水火。

当时,在欧洲的学子们,包括傅斯年、陈寅恪、俞大维、罗家伦、毛子水、赵元任等,这些人日后学成归来,大多数都成了中国现代史里具有举足轻重力量的“秀异分子”

。他们后来的成就,和他们这时候的勤奋攻读,兼收并蓄是分不开的。

其二,对知识的渴求。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往往有这样一种状况,人的知识如同画圆,个人是圆心,圆是知识面,圆画得越大,它的内涵和外延面积越大。人的知识面越宽,对知识的兴趣就越浓,对知识的追求越热烈。

人生有涯,知识无涯。因此,追求知识的人毕生在追求,傅斯年就是很好的例证。他在国内对许多学科领域已有所了解,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已有相当深厚的功底,他希望再用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实自己。

在大学时期,他已开始阅读外文原版著作,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对西方各类学科的知识还只是初步的了解。到了西方以后,开了眼界,许多知识都急需充实,在国内所获得的知识也需要验证。更为重要的是,他需要在学习各种知识时,触类旁通,通博结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傅斯年的同学好友罗家伦对傅斯年知之甚深。他曾分析傅斯年对知识追求的心理,言道:

“在五四那年的夏天,他考取了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