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身,搬凳子,费劲巴拉地把太师椅放回位子上,李佑来到了床边,白玉从李佑的被窝爬了出来。
李佑看了看,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开始咒骂这该死的封建社会,太特么奢侈了,居然用人来暖被窝……
不过,叹气归叹气,咒骂归咒骂,躺在温暖的被窝里,闻着被子上处子的体香味,李佑还是接受了这一切。
李佑抬了抬手,示意翡翠和白玉两人去睡,自己则躺在床上,瞪着眼睛,望着房顶的檩条,开始辗转反侧,寤寐思服了。
李佑很纠结,作为六百年后穿越而来的人,虽然知道历史线的脉络,但也就知道个结果而已,中间具体生了什么事,谁也不知道?
而且,很多史书都是有“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
的情节,将某些记录又删又改,史书都成了野史;至于那些稗官野史,又带有极大的主观色彩,写书的人看谁不顺眼,就使劲编排。历史上的史实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史书这种东西能有两三成是真话,已经不错了。
后世网络那么达,很多民间“历史学家”
考证历史材料,往往都是以结果来推导过程,九成九是“史书一句话,剧情全靠编”
的推测而已。
拿李景隆来说,后世都说李景隆是草包将军,但李景隆真是草包吗?
要知道李景隆在洪武朝被封为太子太傅,以朱元璋的雄才伟略,会重用一个“草包”
?
别的不说,李景隆能带领五十万大军有条不紊地走到北平城,那就说明他不简单。还别不信,五十万大军,加上随行的民夫、骡马、战车,展开队形最起码有二三十里。
李景隆之所以被称为草包,原因就是因为李景隆败了,败了,什么屎盆子都可以往他身上倒。
关键的一点,朱棣上台后,把建文朝的史料一把火给烧了,传世的史料,都是由朱棣的心腹编撰,经朱棣确认才保留下来的。
换句话说,这段历史就是史官按照朱棣的意思,篡改出来的。
所以,李佑对此很怀疑明史的真实性。
转了一个身,李佑继续思考起来,该如何破局。
按照历史线,李景隆北上时,朱棣听说朝廷调集了五十万大军,立即带领大军出了北平城,留下了极少的兵力交由朱高炽指挥,来防守朝廷大军。
而朱棣带着北平城的主力去了大宁城,设计绑架了宁王朱权的全家,将宁王手里的“带甲之士八万,革车六千”
拿下来,又跟兀良哈三卫借了数万的骑兵,然后回北平城偷袭了朝廷军队。
后来燕王集合北平城、大宁城、兀良哈三卫的兵力,在白沟河跟朝廷大军展开决战,在即将兵败之时,突然天上刮起一阵怪风,刮倒了李景隆的纛旗。
纛旗一倒,朝廷大军的军心立即涣散,才导致李景隆大败。
行军打仗,李佑是个外行,别说五十万,就是五十个人,让李佑指挥,他都得指挥的一塌糊涂。
想在行军打仗这方面给李景隆一些建议和意见,那就是痴心妄想,李佑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肯定不是那块料。
那么只能另辟蹊径,想方设法帮李景隆打败朱棣,才是正途。
新书起航,求收藏,求推荐票支持!求追读!
新书起航,求收藏,求推荐票支持!求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