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老三、辅臣、玄初。。。。。。你们觉得明年云贵的兵费,有没有可能再加一点?”
吴国贵的书房里面,平西王吴三桂正一边摸着自己的鹰钩鼻子,一边若有所思地问坐在周围的吴应麒、吴国贵、王辅臣和一个有点干瘦矮小,蓄着三缕须髯的中年文士。
大概是吴三桂问出的问题太出人意料,书房内一片沉默,半晌才是那中年文士打破寂静:“王爷,您要加钱就得给他们凶一个!”
吴三桂听了这话眼珠子就是一瞪:“玄初,你觉得本王还不够凶?”
这名中年文士是吴三桂的军师,姓刘,名茂遐,字玄初,四川人士,是个三朝忠臣,先忠大西老万岁,再跟着刘文秀一起当了南明忠臣,刘文秀在四川兵败后他又转投吴三桂成了大清忠臣。如果把他初投大西也算是“一反”
,那他也算是“三反之臣”
,造反经验还是很丰富的。
另外,他还是个读书人,还有举人功名,懂得从书本上汲取造反知识,也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和学习造反经验。所以他今儿跟着吴三桂听了王辅臣口授,又看了王忠孝的表演,造反的本事又大了一些。。。。。。
“王爷,您要是够凶,朝廷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负您吗?”
刘玄初笑道,“您这些年为了让朝廷放心,受了多少委屈?咱们平西藩上下,又吃了多少苦头?别的不说,光是王爷您这些年为了替大清平定西南所招抚的原属李自成、张献忠和大明阵营的将官兵丁就不下十万。可朝廷才给您多少兵额?”
说着话,刘大军师就掰着手指头算起来了:“援剿四镇加一块才一万两千,忠义十营也只有一万两千的兵额。虽说王爷您替朝廷招募的闯、西、明等处人马中有一部分在四川、贵州充官军,但依旧在云南跟随王爷的人数依旧不下五万。。。。。。比朝廷给咱的兵额多了一倍!多出来的兵丁,都得王爷您劳心费神替朝廷养着!”
另外,王爷您藩下的佐领有五十三个,藩下丁壮早就过了五万,可额兵也才一万零六百。差不多是五丁才能出一甲!可余下的那四丁,王爷您也得替朝廷担待着。
您为朝廷受了那么多的委屈,朝廷念着您一点好吗?”
吴三桂叹了口气:“可不是嘛,老夫麾下的精壮过十万,现在只向朝廷要三万四千六百人的俸饷。老夫的忠心、苦心,鳌太师怎就不知道呢?”
“这还不是因为王爷您太老实了?”
刘玄初道,“老实人受欺负啊!依卑职看,您与其自己受委屈,替朝廷分忧解难,还不如把这十万精壮之丁和鳌太师挑明了!这十万精壮可都是见过血、上过阵,其中半数还跟过李自成、张献忠!您要不替朝廷担待着,他们可就。。。。。。”
“刘军师说得没错!”
吴应麒一拍大腿,“要不是我父王,这十万精壮可就造反了,没准就一路打到北京去了!”
“应麒!”
吴三桂瞪了儿子一眼,然后才低声道,“可是鳌太师他。。。。。。”
吴三桂提到鳌拜,心里头又有点毛了。
那可是满洲第一巴图鲁啊!
刘玄初笑道:“王爷,如今朝廷宿将凋零,猛士皆老,就剩一个满洲第一巴图鲁在那里撑着。而这鳌拜又跋扈擅权,结党营私,目无君上,搁在哪朝哪代都是取祸之道!这鳌拜如果想要混个善终,恐怕也得用一用这个养寇之计!”
吴三桂一听这话,顿时就是眼前一亮,永历是他的“小寇寇”
,而他也是鳌拜的“小寇寇”
。他要是没了,鳌拜这个保家的巴图鲁还横什么横?
所以他凶一点,鳌拜的价值就高一点!
吴三桂低声嘀咕:“这么说来,本王的确可以凶一点。。。。。。可是鳌拜会不会误会本王真的要反?”
看到吴三桂的眉头拧了起来,刘玄初只好对他说:“王爷您如果还是不放心,那么卑职可以和三公子一起上京,去和鳌太师解释王爷您的苦衷。鳌太师和您一样,都是公忠体国的纯臣,一定会知道您的苦衷的。”